中新网2月26日电 世界经济恢复荣景,但这个景气循环中,台湾经济却出现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即便强力动用双率政策,让新台币汇率、利率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台湾经济的表现仍居“四小龙”之末,名目经济成长率甚至低于世界平均值。台湾《经济日报》26日刊文指出,两岸经贸“失衡却紧密相系”。
如下为该文主要内容:
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但现在很少人在谈乡愁了,台湾早已把自己与大陆紧密的连在一起。
去年两岸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台湾地区对香港及大陆出超625.2亿美元,对岸早已成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台当局一直担心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这个担心是正确的,而且正在恶化中。大陆发展经济未必要靠台湾,台湾却得仰望大陆,除了期待大陆善待台商的投资,更盼望大陆能放“人”过海峡这头来,活络台湾的内需市场。
禁止通商→被迫正视:大陆成最大出口区
金门是“小三通”的干道,春节大雾连天,让滞留机场的旅客大发雷霆,在无奈又气愤的脸孔中,有许多是在大陆经商的台商,但更多是远嫁来台的大陆新娘。在20年前的台湾,这个景象简直难以想象,如今却真实的呈现。
市场力量是两岸经贸政策开放的拉力,台商则是两岸撕裂数十年的“播种者”,台商走到大陆任何角落,当地即开始与台湾产生连结;台湾与大陆从投资、投资带动贸易到探亲、观光交流、通婚,每个关键阶段的转变,容或型态不同,但都是朝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
第一波产业外移大陆潮,可以说是迫于80年代的新台币升值压力。台当局在1985年订定“转口贸易三原则”,等于默许两岸经贸的进行。1988年开放大陆探亲,人员的交流驱动两岸经贸快速成长,这时传统产业外移也让两岸经贸呈现“投资带动贸易”型态,使得台对大陆出口增加,依存度逐年攀升。
在投资与贸易相互加乘的效果下,2001年11月,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大陆成为台岛重要的顺差来源,在对大陆投资比重也占对外投资比重高达七成的情况下,两岸经贸开始纳入风险观念,对大陆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成为当局制定两岸经贸政策时的“圭臬”。
这股两岸经贸关系不均衡发展趋势,让大陆在台湾外贸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但台湾在大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江河日下;大陆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多国竞逐大陆庞大商机,而台湾在大陆进口市场占有率则逐渐为韩国等竞争对手取代。
根据大陆海关统计,台湾地区在大陆进口市场占有率升至1994年的12.5%后,除2002年短暂回升至12.9%外,12年来一直都在11%以上,但2006年1至11月已经降至11%,而且眼看就要跌破11%的水平。
同时,台商从原先希望利用大陆廉价劳力与土地的投资,如今已经转变为扩展投资大陆内销市场的扩张性投资,且投资产业从劳力密集转为资本密集,就连台积电也在大陆内需市场的招手下,前往上海投资,大陆市场将台湾资金与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吸往大陆,压缩台湾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程。
投资替代→产业分工:应借对岸力拼国际
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两岸经贸版图,两岸成为WTO会员后,更让经济统合力量倍增,预计今年陆续展开两岸假日包机与大陆观光客来台,估计此举将使得两岸交流进入历史新页。
“台经院”副院长龚明鑫说:“两岸产业的竞合已经不只是投资替代或是出口替代,而会演变成两地间产业分工结构的模式与路径!绷桨毒撤⒄鼓J揭丫谋,大陆在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倍增,台湾却必须与各国一拼高下,充其量只是大陆外资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