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指导
检讨甲午之败,第二类的批评则指清廷在朝鲜;盗僦,未能积极备战,抢先向朝鲜增兵,作为外交的后盾,显得畏缩怕事,落居被动。然而这样的批评,其实仍延续了在大战略与建军备战的错误认识:即使面对一场逼进的战争,其战争指导也不能固执地违逆已因长期大战略选择所设下的局限。清廷在战争指导上确实是发生了战略性的错误,但是更佳的战略不是更积极、攻击性的,而是更消极、保守的。原因无他,一如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Carl von Clausewitz)的精辟阐释:唯有愿以较消极的目的为满足,才能收获防御此一战争较强形式的利益。
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主和,光绪帝则主战。从战争准备来看,中国海陆军皆弱,李鸿章对此事心知肚明。他奏道“北海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八艘,余轮仅共训练之用”,“海上交锋恐非胜算”,“陆军兵力不厚,若另出境援朝击倭,势非大举不办,一经抽调,则处处空虚,转为敌所乘,有碍大局”,李鸿章的战备报告及战略态势分析可算相当中肯。既然清军战备不足,就不应派兵进入朝鲜此一暴露的位置,而只应以鸭绿江作为前线;且以海洋排拒的设想,北洋舰队战力虽不足以出战争取黄海的制海权,但若能保时存在、将日军舰队吓阻于渤海湾之外,则可保卫首都并掩护辽东的侧翼。如此的战略虽必须放弃朝鲜,但尚可在鸭绿江国境一线获得支撑,胜算较大。
然而,光绪帝却怎么也听不进这些建言,反对撤兵,指示一面备战,一面谈和。尽管在逻辑上,是应由军事工具去适应政策目标,但是临到开战前才想增强军备已是缓不济急,理想的政策也只有屈从手段的现实才行。奈何光绪帝不知军力虚实,李鸿章却又未能据理力争、不以去留相逼,反而表示“守尚有余,而攻则不足”,若“出境援剿”必须“备饷征兵”,显得语意不清而“事君不诚”。结果在勉强之下,清廷仍决定海陆并进、派军增援。清军海路只以微弱兵力掩护运输船而未全军出击,终至在丰岛海战中被日舰截获击沈;而陆路增援部队32营约15,000人虽然顺利抵达,但日军亦已增援至16,000人,清军兵力仍居劣势。这一切都是因为政治决策与军事工具协调不良,使得本无力一战的清军勉强出战,实乃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犯了兵家大忌。
诚然,清廷战备的不足,特别是未能持续投资维持、更新舰队是屡遭责难(千古骂名的“颐和园”兴建),但若考察到当时的科技趋势与中国半洋的秉性,这样的批评只怕是未得要领。十九世纪下半是军事科技进步飞快的时期,舰艇主机出力,装甲材质、速射火炮等等的更新一日千里,船舰可说是才造好就已经落伍,尽管是成军才6年的北洋舰队,性能也已不比日本舰队。广为引用的李鸿章〈覆奏海军统将折〉中云“……我船订制在先,当时西人船机之学尚未精造至此……”,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一路苦苦追赶技术的跃进,岂是长久之计?这凸显了建军备战的选择,不仅应该配合政策的需要,也必须要考虑到科技的创新与稳定,光是持续投资是不够的。比较起来,如果清廷是着重在铁路、陆军、鱼雷快艇这类较为分散、经济而易于更新的领域,又何以至此呢?最初大战略选择所累积的错误,并不是一些临时的补救措施就可以扭转的。
海军战略
清廷终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位置上,展开了一场不该进行的战争。但考察战争中清军的军事战略作为,又是否已经是最佳的决断?关于甲午之败,有关清廷战略错误的批判,不外乎“只知消极防御不知进攻;采取海守陆攻,避战保船不知争夺制海权”。不过,这些批评也同样是个错误。既有清军战力不及日本的认识,那便不适合采取攻势,防御是战争较强的形式,劣势兵力若还采取攻势,无异是自取灭亡。
首先来看海军战略。战术能力是战略计算的基础,既然北洋舰队战力明显逊于日本,主张应主动出击进行舰队决战,实在是不可思议。弱势的舰队应避免决战,保持存在,才有可能困扰对手,若出海寻求决战,那反而正中敌人下怀。海军作战中强势的一方总是想寻求决战、一劳永逸,弱势的一方不能让敌人的企图得逞。而且,在当时科技的发展态势之下,强势舰队针对弱势舰队基地的接近封锁作为,亦已因鱼雷、水雷的发展而变的日益危险。倘若北洋舰队不是在丰岛海战后,勉强出航、远离基地,对运送增援部队的船团提供护航因而与日军遭遇、被迫接受一场会战;而是以逸待劳,等日军自行前来港外封锁,反而比较有机会重创日舰。因此,李鸿章主张舰队“不必定与拼击”、“作猛虎在山之势”,使日本寄望落空,本来就是正确的战略。
对此论者多批继续评,虽然北洋舰队确实想作为“存在舰队”,但却未找寻敌军弱点发动袭击,只知依恃炮台,丧失了舰队的机动性,终于沦为“要塞舰队”。然而,这种批却是对于海军战略学说的误解。尽管依照正统的马汉观点,“存在舰队”的确才是攻击性的,而“要塞舰队”则是防御性的、是不适合舰队本质的错误运用方式。但马汉批评重点在于,“要塞舰队”的错误是分散防守各军港、成了各军港岸炮的延伸,仍反映了守势的思维,而不是指舰队就一定不能停留港中、无论如何都得出航作战;痪浠八担烤顾闶恰耙⒍印被故恰按嬖诮⒍印,重点是部署态势是否集中,至于是否出航作战则视情况而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