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魏天香说自己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魏天香是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杨潭村人。她说,村里有40多个孩子在离村5公里外的公安县慧心小学上学,每天早晚两辆汽车接送孩子都要经过村口一座已经变为危桥的“救命桥”,“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儿子媳妇又在外面打工,万一出点儿事情,叫我们怎么交代呀?”
魏天香所说的“救命桥”,是一座背负着“特殊使命”的大桥——涉及6个村庄3000余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转移桥”。然而,当地村民却反映,这座国家投入资金准备重建的“救命桥”项目遭遇了移花接木。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转移桥”被转移的背后,地方水利部门面临尴尬处境,“救命桥”政策本身就亟须“救命”。
荆江大堤下的“救命桥”
1998年的那场洪灾,无疑是上世纪末全国人民的一段悲情历程,当时的情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公安县埠河镇位于全国闻名的荆江分蓄洪区,1952年经批准建成后,分蓄洪区3次投入使用,分蓄超额洪水126亿立方米。
杨潭村处在分蓄洪区的最尾端,全村有1970人,周边与马市、联合、江明渔场、群星等村相邻。上世纪60年代初,为保证分洪时人民群众的安全,政府在村头建起了一座分洪转移桥,取名“杨潭桥”。
年近50岁的村支书李华伟说,这座桥在平时是杨潭村及周边3000余名村民生产、生活的主要通道,一旦分洪就是群众生命财产转移的重要通道,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老人们就开始叫它“救命桥”。
2003年以来,这座“救命桥”却连遭重创。一些村民介绍,当时荆江大堤加固,从杨潭桥附近工程取土回填堤基,打坝排水时杨潭桥下水位过高,将桥基冲垮。不久,恰逢207国道重新修建,施工车辆频繁绕道途经该桥,导致桥梁被损坏。
2004年,在村民的期盼中,公安县荆江分洪管理局派来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对这座已经伤痕累累的“救命桥”进行勘查,准备次年重建,预算投资27万元。
杨潭村一组的张昌权清晰地记得,2005年下半年,当时自己开三轮车,每天接送技术人员在县城和桥头往返,“他们连续搞了3天,钻井测土,乡亲们可高兴了”。
而当时的埠河镇荆江分洪管理所负责人杜明新的话也让村支书李华伟吃了一颗“定心丸”,李华伟至今记得这句话,“你们的桥已经批了,马上要开工”。
转移桥被“转移”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006年年初,50多岁的村民邓心杰到离家五六公里远的群合村走亲戚,经过村头一座小桥时,他不经意地发现,桥头一块碑上赫然写着几个字——杨潭桥。
“这不是我们的桥名吗?”联想到自己村里钻探取土后的悄无声息,邓心杰心中一下子多了些疑惑:是不是我们的桥被“转移”到这里来了?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