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峡论坛)台湾规划师李佩珍:从对岸来 赶赴一场心灵聚会
中新社厦门7月13日电 题:台湾规划师李佩珍:从对岸来 赶赴一场心灵聚会
中新社记者 闫旭
台北到厦门,约400公里的航程,对李佩珍来说,赶赴的是一场心灵的聚会。
13日,在第十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现任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的她,娓娓道来从闽南到西部、参与大陆乡村和社区改造的故事。
2014年,李佩珍带着在台湾累积15年的社区营造工作经验,随台湾团队来到厦门,进行村居环境改造项目。8个月工作项目合同结束后,团队返回台湾,她却再不舍得离开。
“那一年,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第36年,我在改革开放的大树浓荫和惠台利民政策推动下,获得了新的机缘、展开了新的职业生涯、拓展了新的生命历程?!崩钆逭渌?,她播下决心,持续耕耘这片土地。
在李佩珍的带动下,有40多位台胞先后来到厦门海沧区基层工作。这其中,有刚从高校毕业的“90后”,也有人携家带眷而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个团队,“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于2019年在海沧区应运而生,成为大陆首家由台湾青年组成的非公募慈善机构。
搭建两岸城乡发展交流平台,为两岸城市更新、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提供服务,是基金会成立的初衷。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经验为依托,基金会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先造人、再造物”的有效运作模式。
“就是在环境硬件建设发展的同时,同步提升软性的精神文明?!崩钆逭湫ρ?,“我总是开玩笑说,地方发展得‘软硬兼施’,方能两全其美?!?/p>
修复闽南农村的红砖古厝、激活老旧建筑,挖掘传递在千年文化脉络之下的家族、村落历史,进而建立村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这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项目中名为“培根计划”。
台青社区营造员探访村民耆老,采集风土民情,发现、整理地方珍贵的历史文化。工作推进过程中,李佩珍得到意外收获:“培根计划”竟然达到了“双向扎根”的作用,不仅让村民扎下对家乡文化自信的根,更让台湾青年扎下对这片土地认同的根。
基金会的另一项特色项目是,每到一村就组建一队“娘子军”,当有客人来村庄参访,经过培训的婆婆妈妈就是最好的导游和讲解员?!芭┐宓母九堋叱鲂〖?、共建大家’,参与公共事务,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崩钆逭涓刑镜?。
在海沧工作,李佩珍也时常感受到村民带来的温暖。结束了忙碌工作后被拉着去家里吃饭,逢年过节一起包粽子做汤圆,住所的铁门上不时被挂上“匿名”村民送的新鲜蔬菜……这些,都抚慰着她长期与台湾亲人相隔两地的思念愁绪。
2019年以来,基金会参与“闽宁协作”,已派出11名台湾青年社区营造员到甘肃、宁夏参与西部对口协作工作。
李佩珍说,在甘肃积石山县阳山村的阳山小学,基金会的驻点社区营造员带着校长老师们利用互联网连接外部资源,申请免费儿童营养午餐;激活学校咨询室、募得大荧屏,为孩子们与父母牵起一条“悄悄告诉她”的暖心热线。
在厦门对口帮扶的宁夏泾源县六盘山,台青社区营造员也展开了一部“脱贫攻坚”的生命之书。
在李佩珍看来,乡村振兴是时代的命题,台湾青年回归祖辈的家园,用智慧和汗水建设希望的梦田。来自宝岛的经验与大陆在地的动能互相培力,台湾青年的实践探索,交出的是更具有原创性、融合性和持续性的答卷。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5周年,李佩珍回忆起1987年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时,她与父亲的对话。有一次她随口问起父亲,奶奶长什么样子,父亲当时停顿良久,才回答“不记得了”。李佩珍动容地说道,“是什么样的离别,能让人忘记自己母亲的容颜呢?所幸后来两岸往来频繁,一湾浅浅的海峡再也挡不住我们回家的脚步?!?/p>
回想第一次到海沧青礁村,是一个大雨倾盆的夏日,在进村路上李佩珍一脚踏进泥里,好不容易拔出来,却扯断了凉鞋鞋带。
“后来我经常跟朋友说,这里的土地会黏人,现在,我的心已被牢牢黏住了?!崩钆逭渖钚?,对脚下的土地投入的情感有多深,路就能走多长。(完)
- 专题:第十四届海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