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重复投入
使用成本偏高
对咪表,人们有种种批评,其中最大的争议是:上海有不少人待岗,人力资源也不昂贵,干吗要学人力成本高昂的发达国家,用机器取代人?而且取代得还不彻底:每一处都配备协管员,这不是浪费吗?其中,不会有什么“特殊原因”吧?、
市交通局的负责人承认,在小规模实施的现阶段,使用咪表的成本高于过去全部使用管理员的成本,当推广到一定规模后,成本则会降下来。不过他没能解释清楚,这个“一定规!本烤故鞘裁垂婺。
据悉,上海的咪表采用租赁及后台管理结算系统,其中,后台管理结算系统为融资租赁,并由出租方负责咪表和后台的日常维护、运行。咪表收入中的50%上缴市财政,50%归道路停车场管理公司所有。经政府采购程序,申城统一使用上海白玉兰智能交通系统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的咪表,该公司和市交通局都拒绝透露租赁价格和每月收取管理费的金额。记者转而从深圳一家制造商了解到,按照现在上海的使用规模,如果采取一次性买断形式,每台的售价接近4000元。
此外,每位协管员每天的工资是60元-70元,相当于其他人工收费停车场管理员的平均水平。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咪表泊位的管理存在一笔不小的重复投入。
两大尴尬伴随
浪费人力物力
不过,咪表其实也很委屈,因为,两大尴尬从它诞生之初就如影随形,使它暂时无法摆脱“双头管理”——
尴尬1 司机诚信缺失外派:美国工作的沈先生告诉记者,洛杉矶市有很多道路咪表泊位和大型咪表停车场,均没人管理,付不付费,付多少钱,全凭司机自觉。不过,这一年多来,他还真没见过有人不付钱的,相反,还常常见到有人多付钱——前两天,他在一个商场外面的泊位上看到,屏幕显示预付的停车费还剩余40多分钟,而付费的车辆却已经开走了。这样,他停在这个泊位上就可以省点钱呢。
可惜,这样的情况在上海很少见,相反,还屡屡有人动辄就想不付钱“滑脚”。这不,记者就在下午3时的五原路上看到这样一幕:突然,协管员“嗖”地一下从椅子上跳起来,一边朝乌鲁木齐路口的一个泊位奔去,一边大喊“朋友,付停车费!”截住了司机,协管员收费后气喘吁吁地往回走,嘴里无奈地嘀咕:“又是一个想逃单的司机!看来得在每个咪表旁边装个监控摄像头,阿拉才能轻松点!
根据《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在道路停车场不付费停车或超时停车的行为,应由市城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机动巡查、处罚,可处以警告或50至300元的?,今后,还将纳入个人诚信档案。
但是,执法人员人数有限,不可能24小时面面俱到,因此难免有人钻空子。面对诚信缺失的现状,管理部门虽然明白咪表只有实行无人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节约成本、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标,但是,又怎敢贸然取消协管员?
尴尬2 用交通卡者寥寥1小时15元的价格,不仅让司机觉得偏贵,还随之产生了另一个问题——难以推广自助投币付费。
在美国,除纽约外的大多数城市,免费停车场十分普遍。即使是咪表泊位,在洛杉矶停车半小时也只收25美分,还不够买一张1美元的《洛杉矶时报》;在香港,每15分钟收费2港元,在北京和广州,则分别是2元/60分钟和1元/15分钟。这样的价格环境下,自助投币比较容易施行。
然而在上海,由于大多数司机停车时间都不少于1小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实行自助投币,每人停一次车,最起码得准备15个1元硬币——这样一来,恐怕司机们都得随身带着一个储蓄罐才能应付。这当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使用交通卡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目前交通卡主要用在公共交通领域,司机经常使用交通卡的不多。据市交通局统计,目前,仅略多于一成的司机使用交通卡付费。
尽管市交通局有关人士表示,交通卡不普及对推进咪表并无任何障碍。交通规划专家却指出,这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司机不适应使用交通卡付费,势必要配备协管员代为刷卡,而请协管员又要费用,这笔费用很有可能会侵占咪表泊位的推广费;而规模小,又不能吸引司机购卡或学习自助刷卡付费,反过来又会制约咪表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