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社会道德拷问 博客:开放着的私人房间
中国新闻周刊:交流沟通更多元“人人都来做博客”
《中国新闻周刊》:魏雪义--有一种青年叫博客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彭林--当我是博客时候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悄然间,在中国的城市里,从一个办公室到另一个办公室,从一个交际圈到另一个交际圈,博客以民间口口相传的方式迅疾地占领了城市青年们的网上空间。
眼下,年轻人见面后经;嵛,你有博吗?你今天博什么了?你链接的那个叫某某的博客是什么人?
此时,如果一个人和你交换了名片交换了MSN号尔后想进一步和你交往的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你说:能否告诉我你的博客地址呢?如果你还不是博客,那你们的交往就可能暂且止乎于博;如果你是博客而不愿意告诉对方的话,也许说明你没有把他引为圈内人或知己。博客,是城市青年新的精神寄生的家园,也是他们与同类人相互砥砺和切磋的私家茶室。
从BBS到博客,网上青年新动向
早年,资深的博客“群而不党”,一直混迹在各种网站的BBS上,也做过好几个版的斑竹,经常指点江山,对网页上的帖子有生杀予夺之大权。
那时候,大家把在BBS叱咤风云当作网络世界里的资本,也当作现实世界的一种时尚。
几年间,有几个人经由他所参与建设的BBS,成长为流行小说的作者,也有人成为职业评论者。
起初,他发现,那些成名后的网友开始淡出BBS,甚至公开表示不屑于出没在此间。
有一次,他愤愤地问一个畅销书作者,对方说,你没觉察吗,现在混在BBS上的人整体素质比前几年差多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搞得那里乌烟瘴气,成了小道消息和攻讦别人的原发地。
他这才猛然发现,此时的BBS,充满了攻击性语言,不负责任的讹传,以及非理性谩骂,作为斑竹,整天对帖子删不胜删,而一删就有人表示不满甚至开骂。后来,他浏览了其它许多网站后,发现这种情况在网络世界里非常普遍。他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互联网的门槛降低后,网民从精英人群发展到大众化。
以前,安妮宝贝们凭一次网络聊天就可以写一篇凄美的爱情小说。那时,网络给了许多人神圣而纯洁的期许空间,因为它还只属于少部分先行者;而现在,上网稀松平常,你真的不知道坐在对面电脑前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了。
博客就是在此时出现在“群而不党”面前的。那个畅销书作者回答完他的问询后,把自己的博客地址扔给他,说,以后,我们通过它来沟通吧。
从此,中国又多了一个博客。其时是2002年12月,博客概念不温不火地来到中国,低调而小众。
而到2004年年底,保守地估算,中国的博客已经超过了百万。博客成了一种私底下迅捷蔓延的新时尚,以致于一些江河日下的BBS也开始重新改造,仓促地添加了简单的博客功能。从而,在客观上,让更多的网民一步跨进博客门槛。
我的博客我做主
博客是从美国引荐而来的。美国的博客发展很迅猛,并且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从2004年2月到11月期间博客读者增长率,达到了58%,尽管如此,还有62%的美国成年上网人群对博客到底是什么还毫无概念。这意味着,博客首先是一场青年人的网上运动。
成了博客后,“群而不党”再一次找到久违的网络归属感。在一篇文章中,他说,作为中国第一代网民,从BBS斑竹向博客的身份转变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一次人格的自我调整。
他认为,BBS太过于公共,很难交真正的网友,很难有真诚的交流,大家总是逞口舌之快。更主要的是,自己作为斑竹,日复一日地对别人做无偿服务而讨不到半点好处,时间一长,就觉无聊和失落。
开通博客后,想被别人看的内容就公开,否则设置一下,别人就看不到。一方面可以和公共网友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写私人日记。虽然博客网也不能避免有人发一些没有网德的帖子,但一旦有人胆敢出言不逊,自己就理直气壮地删除之,因为,这儿不再是绝对开放性的公共BBS,而是“我的博客”!拔颐羌饶芄怀晌桓雠哟蠊踩禾宓囊徊糠,还能够保持我们的个性面孔!
在博客网页上,可以把朋友的博客地址链接进来,久而形成一个固定的私人圈子,大家可以互通有无。博客中国总裁王俊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博客既有别于一些完全公共性的BBS,也不同于完全私人性的个人网站,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而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真正的优秀博客,表达作者个人的内容非常有限,最多只是点缀,而不像个人网站中自己绝对是核心。
博客的精神符合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一代生活在社会形态迅速裂变,并且生存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大家日复一日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张皇失措,找不到一个好的结合点。博客首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向公共社会开放的私人空间,并且在客观上有助于大家形成自利利他的价值取向。
就在眼下,中国的城市里,有一批人,正在以博客的名义交往着,生活着。闹得动静最大的是记者和文学青年。他们寄居在中国博客网上,你来我往,眉来眼去,相对圈子化和私人化一些。
还有更多的一批人,聚集在博客中国网上,更多地彰显出了博客公共性的一面,他们喜欢写些职业笔记,也喜欢指点天下大发评论。此间,以IT人士、知识型公务员、教师和公司白领居多。
网站不同,博客亦分你我。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径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