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周星驰的《功夫》甫上映便捷报频传。在香港第一天即打破近期单日票房纪录,台湾市场亦很快传来突破一亿新台币佳音,内地票房数天内则高达八千六百万人民币,传媒预测突破亿元已非难事。当年首届海峡两岸三地电影导演研讨会的一个共识是:整合三地资源,制作堪与好莱坞大片媲美的“中国电影”。周星驰正在成功地实践着这个目标。
提升“无厘头”艺术地位
周星驰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香港电影现象。这个现象有三个特点。第一,提升了“无厘头”喜剧片的艺术地位。周星驰原籍上海,一九八八年从影,参演处女作《霹雳先锋》即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显示了他的演艺实力。后来,他主演的《审死官》,在香港创下票房将近五千万元的纪录。近年的《少林足球》再一次刷新香港票房纪录。一连串的票房纪录,已经显示他的“无厘头”风格具有真实的艺术生命,不是一片之王的偶然之作。
周星驰的喜剧风格被称为“无厘头”,即突然而来的插科打诨,配上反传统无规律可寻的夸张动作,可观性极高。当年香港观众喜欢并接受他的“无厘头”喜剧,曾经被某些文人雅士解释为欣赏水平太低,并且图解为是香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市民需要以笑减压。在那种解释下,“无厘头”庸俗、香港观众幼稚。周星驰的作品后来广受内地大学生与同胞们欢迎,压力论不攻自破了,因为内地节奏与压力,比香港缓了轻了许多。周星驰成了内地大学生的崇拜对象,间接为香港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平平反了。周星驰本人走上了北京大学讲台,因而浑身开始闪着学术金箔,身价陡增。他的“无厘头”风格成为内地和香港两地雅俗共赏的艺术佳品。各路学者也争相将这个“胡说八道的小子”请进学府高讲阔论,以光门面以振声威。
当学者们争相阐释周星驰现象并为之贴上“后现代主义”卷标的时候,周星驰说得很白,他不知道什么叫“后现代主义”,不过他明白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艺术自然是大众化艺术,大众化艺术就是最通俗的艺术。他拍《西游记》不是有什么高深的思考,而是因为没有钱将那么伟大的《西游记》整部演出来,所以就拍了省钱的喜剧。搞传播理论或表演艺术的人,可以从周星驰现象得到有益启发:最优秀的大众传播艺术也就是最通俗的大众艺术。
愈民族性愈具世界性
第二,周星驰现象印证了成功的香港电影亦是成功的“中国电影”的论点。成龙、周润发、吴宇森等人冲出亚洲进军好莱坞,代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外向张力,也是继七十年代李小龙之后,香港影人跻身国际影坛的不懈努力。这种外向张力,与周星驰回归上海拍片,恰恰形成北上西去的全方位拓展,为处于弹丸之地的香港电影工业寻找更大发展空间。八十年代主导香港电影主流的“新浪潮”电影人,基本上都是本地新人,他们成功地令粤语片重焕青春。但是,他们告别的只是五、六十年代粤语片的传统,他们得以成功地扬威国际,靠的仍是根深叶茂的中国文化传统。香港电影导演大师张彻在八十年代就指出,“香港的本地化,骨子里还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并非回到以前粤语片时代”,“电影是外国传来的艺术,而中国人的电影,又必须有中国传统,香港正好是这个交汇点”,“最善于运用中国传统的却是比较现代化的中国人,如胡金铨、李翰祥和我(张彻),如李小龙、成龙和洪金宝,因为传统需要和现代化结合!
功夫,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李小龙是喝洋墨水读番书的香港人,他的一身唐装功夫衫,比其它香港影星更中国化,正是回归“中国化”的李小龙让洋人们爱上了中国功夫片。后来张鑫炎找李连杰拍了更为轰动世界的《少林寺》,那更是真正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真功夫。到了周星驰,功夫没有李小龙、成龙与李连杰的硬朗,但是却聪明地用港产的“无厘头”包装了他打不起的少林寺,先后找了赵薇与黄圣依两位内地女星助阵。结果,这种“无厘头”加中国功夫的两地组合,开创了功夫喜剧也缔造了票房神话。虽然当年周星驰还不够份量在两岸三地导演会高谈阔论,但是他踏踏实实拍出了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接受的“中国电影”。这类周星驰式的“中国电影”,洋人大概很难理解,不一定像华人看了就会笑起来,但确是“中国电影”,没有夹杂洋文,也没有好莱坞,但是有十多亿人口的市场支持。
复兴影业还靠内地市场
周星驰现象至少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好莱坞认可了的“中国电影”才是世界性的电影?起码,这里涉及了一个问题,什么才叫世界性?《红楼梦》难道会因为洋人欣赏不了其中的诸多中国文化精品,就没了世界性?当香港的诸多演员成功地打入好莱坞的时候,他们“出口转内销”的作品,叫好之时刷新不了“无厘头”纪录。
第三,周星驰在内地制作的影片连续获得巨大成功,证明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的回内地拍片路子走对了。以二零零一年香港电影票房十亿元计,人均一百五十三元,看电影四点二五次。而美国是四点一三次,日本人则不足二次。港人进电影院的次数不比美国人与日本人少,但影市却一路下滑,原因就是供过于求。二零零零年港产片一百五十部,日本二百八十二部。日本人口以一亿二千多万计,约为香港六百八十万人口的十八倍,但影片产量仅是香港的一点九倍。亚洲另一个影片高产王国印度,同期年产八百五十五部,它的人口以十亿计,约为香港的一百三十五倍,但影片产量仅是香港的五点七倍。除了粗制滥造与盗版外,创意旺盛的香港电影工业痼疾在于市场过于狭小,解药唯有内地市场。周星驰就是例证。(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可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