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正在各地激情上演,据说票房收入挺高。当然,骂声也很高。就犹豫着要不要去看。
去看吧,担心像上次看的张式武侠大片《英雄》,又中了张艺谋的“埋伏”,看来看去,看不明白。最后,只是欣赏了一部摄影技术上乘的风光片,片中人物、情节,全无印象。
不看吧,又觉得错过了一件事情。照眼下的势头,《十面埋伏》已经不像是一部电影,它正演变为某种事件———
在业界,它被评价为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又一次跨越。用《北京青年报》一篇报道的话来说,它首映3天,突破5500万元票房,及在暑期强档与美国大片抗衡的事实,“捍卫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地位”。
在时尚消费领域,这个花巨资做推广,导演秀、明星秀、发行秀……一秀到底的影片,更像某个引领潮流的时尚产品。面对骂声一片,它那种“勇立潮头”、“我行我素”的姿态,本身就很具时代感。更何况,有时候,骂声是能够起到异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很多人会被上!渡杲竦急ā贰案阈氨戎苄浅———影片《十面埋伏》中十大笑场”一类的文章所吸引,琢磨着要不要去电影院娱乐一把,看看《十面埋伏》“华美的袍”底下爬着的“小虱子”。而《都市快报》则明确地告诉大家:“这部电影你最好去看,不然就等于错过大量的谈资,甚至错过了今年最大的公众娱乐事件”。
赞美、忧虑、调侃、挖苦……媒体关于《十面埋伏》的许多评论,都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看似不着边际,却直取《十面埋伏》的痛处,将这些评判归结成一句话就是———
论产品,《十面埋伏》是不成功的;论市场推广,它和《英雄》一样,都堪称中国电影市场的典范之作。
那么,是不是能拿票房的成功来原谅《十面埋伏》的质量?《英雄》与《十面埋伏》,是否代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希望?恐怕不尽然,我们要谨防事情的另一面:过分强调市场营销的作用,也可能将中国电影产业引入歧途。
“质量就是生命”,这是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实在的内容支撑,以为只要运用“大导演+大明星+大包装+大宣传”的模式,就可以帮助中国电影杀出一条血路,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幼稚。一如《都市快报》的评论所说,“把票房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上,是脆弱的”。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能够走上国外电影节红地毯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而能够走上奥斯卡红地毯的电影,更是优中选优。我们许多大导演、大制作,总是奔了好莱坞而去。故事是讲给外国人听的,电影的结构也要符合西方人欣赏习惯,处处迎合西方审美趣味?墒,又不能放弃中国的市场。在国外赢得荣誉,在国内市场赚钱,这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理想模式。
问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这一“两头讨好”的想法遭遇重重困难。结果是,故事说不清,人物四不像。比如《英雄》中的秦始皇,初始以中国传统霸王形象出现,最终又以西方和平使者面目示人,令人啼笑皆非。
我们为什么不坦坦荡荡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呢?为什么不好好地说一个完全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与语言的故事呢?为什么要将一个“焚书坑儒”的暴君,粉饰成一个心怀天下苍生的基督呢?
这些年来,韩国影视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冲击有目共睹。不错,韩剧无论是在产品制作还是市场营销上,都借鉴了日剧的经验。但是,韩剧就是韩剧,它有自己的气质和风格,而这恰恰是吸引中国观众的重要原因。在这上面,印度“宝莱坞”的发展,也有借鉴之处。
不管张艺谋下一部拍不拍武侠片,笔者都希望,张艺谋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多一些尊重,对好莱坞少一点期待。能够创造“骂声”与“票房”齐涨的电影毕竟有太多的偶然性,它不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必然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