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房委会昨日宣布,64.8%的领汇基金单位,将会分配予本地投资者,较最初只有10%拨作香港公开发售的计划大幅提高。51万个申请认购的市民,每人可至少获发一手。当局顺应民意,作出“人人有份”的安排,可谓皆大欢喜,广受欢迎。不过,市民在获得领汇分享利益的同时,也应将基金波动和回报起伏等可能出现的风险放在自己身上。
公屋资产向来不被重视,公众不仅不曾期待甚么投资回报,甚至认为是社会的财政包袱。现在采取私有化的手段,公屋资产却被社会公认为是非常值得持有的财富,以致领汇基金的认购异常热烈,认购资金创下本港新股认购的历史新高。本地散户超额认购达130倍,国际发售部分亦超额认购16倍,涉及金额高达5,920亿港元。这不能不说公营机构私有化确有“化腐杇为神奇”的力量。
公屋商场私营化,本意并非是要瓜分公共资产、讨好市民,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小政府、大市场”,透过运用市场机制,精简架构,提高效益。所谓还富于民,不过是对私有化成果的一种分配安排。公营机构私营化能否成功,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市民购买领汇基金,是在一定意义上表达了一种认同态度。当局尽量增加散户获分配领汇基金的比例,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市民分享公共资产私营化的利益,而且对于争取公众进一步认同、支持房委会商场及其它公营机构,如邮政、供水、甚至一些医疗服务私营化,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不过,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领汇既然进入市场,也不可能例外。当局在向市民推介并分配领汇基金的同时,也要讲明领汇的派息及基金的资产值、股价都可能随市场的波动有起有落。政府不可能为市民购买领汇的投资包底,保证只赚不蚀。否则,一旦遇上不测风云,众多小投资者蒙受损失,政府将会背上“好心办坏事”的“罪名”。
领汇上市本来是各方面投资者翘首以待的好事,然而,由政客一手制造的领汇官司,却令上市前景蒙上阴影,对投资者和市场造成直接冲击。这也提醒人们,公营机构私营化不可能一帆风顺,领汇即使逃过诉讼这一劫成功上市,也还可能面对其它一些政治的干预和困扰,大家对此要有心理准备。(摘自香港文汇报12月13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