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前公开披露,接受调查者还有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孙路一,上海社保局原局长祝均一,宝山区原区长秦裕,上海市国资委原主任凌宝亨,上海电气原董事长王成明,上海电气原执行董事韩国璋,新黄浦集团原董事长吴明烈,上海国际赛车场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郁知非等等。
这一系列涉案者关系错综。如郁知非2001年底辞去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后,其接任者即为王成明;而王成明亦曾担任华安基金董事长,与韩方河共事有年;吴明烈早年为黄浦区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后由新黄浦置业董事长改任华闻控股副总裁;陈良宇之子陈维力曾任申花俱乐部副总经理,后任华闻控股旗下的中体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国资委一位人士曾就此评论:“这个圈子并不大!
围绕这个圈子,发生了一系列黑箱运作,其基本线路可归纳为:政府主导大型项目或优良资产的招标转让;社保资金通过委托贷款为商人垫资;拥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凭空获得项目合同或优质资产。
以2002年3月福禧投资以32亿元获得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30年收费权为例,此次路权转让事发突然,所谓“竞标”事前毫无声息,事后亦无公开资料证实,暗箱操作明显。
又如2004年上海电气改制上市,福禧投资作为发起人持股10.54%,但近10亿元的股权款“欠交”至今。
有关部门至今不曾披露上述交易内情,但其共同买家均是一度扬名上海滩的“神秘富豪”张荣坤。如今人们已知,其财富源头不过是违法拆借的社保资金,以及近百亿元之巨的银行贷款。
张荣坤的乍兴与忽亡,令人联想到曾经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同为崛起于闾巷之间,均显神秘而低调。从周正毅到张荣坤,从房地产到高速公路,“问题富豪”们的发迹史正是官商勾结的鲜明写照。
强势政府转型
运用政府之力,将多家企业捏合为集团,已成上海经济的一大特色。进入21世纪,上海在2003年把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四大集团重组为全国最大的商贸集团——百联集团;2006年,又把农工商等五大食品集团整合为光明集团。
这种行政色彩浓郁的资源整合方式,已日显局限性。总资产达700亿元的百联集团规模虽居全国第一,但成立三年来,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光明集团原有的五家公司资产结构庞杂,跨越多个行业,其整合难度更甚于百联集团。目前上海大型国企的领导人行列中,不乏局级乃至市级领导的身影。
政府掌握资源过多,而监督力量又显薄弱,极易滋生腐败。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象,则是上海私营经济生存空间狭窄,实力强劲的民营企业在全国屈指可数。
政府强势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有隐忧。学界曾把上海的经济增长模式形象地称之为“起吊机经济”——通过修桥、修路、盖房子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通过外延资金投入的经济,并不能完全激发其内在有效的投资需求,一旦投资放缓,发展也就受影响。
早在2004年2月,上海市长韩正在出席上海政协会议时即坦承,他注意到不少传媒将上海缺乏企业家的原因归结于“政府太强”,今后希望通过“强势政府+强势企业”,形成上海的“强势经济”。
时至2006年3月,韩正又到上海市社科院布置下13个课题,探讨上海前15年的高速增长是否能延续,已表现出其对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有所反思。
2007年1月28日,上海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韩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在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需要加强!
这是上海市政府第一次正面反思强势政府的弊端。由强势政府转变为“小政府”,由全能包办变成公共服务,当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胡润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