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中国建筑师刘相诚:如何实现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共通”?
(东西问)中国建筑师刘相诚:如何实现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共通”?
中新社巴黎6月30日电 题:如何实现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共通”?
——专访中国建筑师刘相诚
中新社记者 李洋
近日,中国建筑师刘相诚的作品“幻之园”入选法国卢瓦尔河畔肖蒙国际花园节30周年纪念展,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建筑师作品,受到业界关注和高度评价。中新社“东西问”就此独家专访刘相诚,探讨东西方园林艺术实现“共通”之道。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幻之园”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如何实现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共通”?
刘相诚:“幻之园”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外圆环用绳索构成绵延的山峦意向,取自中国南宋末年画家牧溪的传统山水画《潇湘八景图》中“平远山水”笔法;中圆环种植竹子,幽篁疏影为游人提供行吟游心之地;内圆环用反光石子表达水的意向,增添光影和灵动的“幻境”之感。
我试图用中国的意象和符号来阐释本届国际花园节的主题——“理想花园”。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山水意象代表田园式的生活理想、“自由不羁”的心灵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懊防贾窬铡笔窍喙乩硐氲闹匾庀?,竹子在中国代表君子,是理想人格的符号;而几何圆形不论在中西文化中都是完美的、理想的图形,在中国更代表着一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所以,我将山水、竹子、天圆地方的意象运用到设计之中,期望“幻之园”能够在西方环境中传达出东方哲学对理想观念的完美诠释,实现东西方园林文化的“共通”。
对设计者而言,一个理想的作品需要通过空间和设计本身让参观者的体验最大化,超越特定文化符号,创造空间上的哲学漫游,引发跨文化的思考,在有限空间中激发参观者对于哲学和空间的遐想。我通过动线、视角、光影,传达稳定状态下的不稳定性,目的在于引发参观者在漫游过程中对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反思。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作品叫作“幻之园”,让更多的西方参观者在现场体验之外有更长远的启迪:通过直观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味其中蕴含的传统中国生态哲学,也同时传递可持续发展观和“韧性理论”。
中新社记者:您为什么采用牧溪的作品作为园林设计之源?出于何种考量将有关设计理念推介至国际花园展?
刘相诚:牧溪的画作意象与“幻之园”的主题是相匹配的。牧溪以中国山水画体现“理想”世界,而“幻之园”是通过山水意象来突出“理想”主题。
该设计首先由意境和体验生发出深层次思考?!朵煜姘司巴肌妨钊肆牍庥把提扮匀频摹盎谩钡囊饩常涸蒲?、光影的变化无常之境,令人动容。这种境界被普遍视为“禅境”?!盎弥啊币馔即丛斐龅钠帐佬孕牧樘逖?,以一种空间上的漫游体验引发参观者的思考。我也想通过这一“禅境”的设计向西方参观者表明,中国是对“禅境”理念最早的诠释者之一。
其次,是对牧溪绘画艺术手法的借鉴。平远、深远、高远法是传统山水画的透视技法,平远则“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我们的作品立面上通过麻绳的长短变化演绎山势起伏,再通过虚实相间的立面效果来塑造从近而远的透视——观众从眼前的“山”可以望到远处的“山”。
第三,在生态旨义方面的契合?!朵煜姘司巴肌肥导噬峡梢岳斫馕泄艘帐跣牧榈囊恢指叨妊交谋泶?,其摹绘自然、安于自然,抒发江山暮色中的思归之情,表达了中国建筑师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认识,也和我想传达的生态环保理论相契合。
第四是文化传播的愿景。牧溪是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力的画家,他的绘画传至日本后,影响了上千年来的日本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彰显全球影响力的典型例子。我们的团队想向这样的文化影响力致意,并试图通过此次设计作品将东西方园林文化相链接,为传播中国园林文化、促进园林文化交流而努力。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园林艺术如何进一步有效融入国际园林艺术中?如何体现设计的“东方哲学”?“幻之园”对于东西方园林艺术交流有什么意义?
刘相诚:我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不能仅限于对于符号的直接运用,要跨越艺术形式和文化语境,传递手法和符号背后的思想和意境。
此次参加国际花园节的作品要向参观者呈现东方文化和哲学,我们在设计中融入了山水、竹子、天圆地方等传统文化的符号,但这些符号需要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才能够被“解码”。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思考的是,如何在多元背景下向不同文化的受众传达中国文化意涵。
我在设计中结合了中国园林中“借景”“障景”“步移景易”的营造手法,也援引了《潇湘八景图》中“幻”的心灵体验,这些是东方式的、含蓄的、委婉的,我们通过现代性的形式来表现,如简洁规整的直线、圆形等几何表达。步移景异,引发变与不变的感悟,短暂和永恒的思考,这体现中国的老庄之道,也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性的思考互通,这种体验便是跨文化的。
在符号学之外,我们通过普世化的形式、风格设计,将中国古代哲学的意涵贯穿于作品。外国游览者即使不熟悉中国文化符号,漫游于三个同心圆所营造的三重景致,依然可以体悟和收获一场独特的“幻之旅”。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会觉得东方的、中国的是一个“异”空间,而是更多地将这种体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关联。我们要做的,是为观众们创造一个跨文化语境的对话和思考的机会,去消解文化之间的隔阂。
“幻之园”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跨文化实验。起初我们担心如此含蓄委婉的东方园林文化概念是否能够引发西方观众的共鸣,被他们所理解。实际情况是,在建造花园的过程中,从主办方到其他国家的参赛团队,都对这一富于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在参观后沉浸在幽远深长的哲思中。法国南特建筑大学方面还专门邀请我造访,以这一作品为切入点,开展关于中国园林文化和哲学的专题讲座。相信通过“幻之园”,能与越来越多的喜爱园林艺术的西方观众进行互动和对话。
中新社记者:“幻之园”的环保理念如何与西方设计理念相契合?
刘相诚:“幻之园”的环保理念主要与西方的“韧性理论”相契合?!叭托岳砺邸笔枪是把氐某鞘蟹⒄估砺?,着眼于城市对生态、社会、经济等内在压力和风险的防御和应对,涵盖公民健康与福祉、城市规划与建设、应急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幻之园”的实际设计有多方面涉及到“韧性理论”。首先是生态共生。项目选用环保材料,建筑结构全木制,95%的建筑材料可回收,所用木材也全部来自法国本地。建造全程采用模数手工切割,降低建造能耗,打造低碳生活的里程碑。公共空间以竹林花草覆盖,实现78%的绿化率,形成景观内的生态微循环。
其次是经济“韧性”。项目团队尽可能减低建筑造价,采用易拆卸构架、可循环材料,展出作品从设计到施工仅投入12427欧元。
第三是参与式设计。本次项目实验性地探索“市民共创”机制,邀请法国当地中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参与创意和建造过程,激发青少年的建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区参与感,同时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过程,让法国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文化意涵。
“幻之园”所用麻绳一共有240根,每一根的高度都不同,我们根据《潇湘八景图》的意境通过麻绳的高低代指山峦起伏,事先标出240根绳索的设计高度,随着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物理状态会变化,我们需要去顺应这样的特征,自然而然呈现出松弛、紧张和中间的过渡性。麻绳无论呈现出哪种状态,都是一种现实性的体现,这就是我们想给观众展现的“韧性理论”的直观体现。这部分也是“幻之园”设计中挑战最大的部分。
中新社记者: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法园林设计交流?对于未来双方合作有怎样的规划?
刘相诚:“幻之园”是此次国际花园节纪念展上唯一入选的中国建筑师作品,体现了纪念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予以高度认可。通过纪念展我也与法国设计同行加深了交流。
今后的合作不仅限于园林,还包括建筑、景观和艺术领域。我们会以花园节为契机,通过我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平台为中法建筑师、艺术家和学术界搭建更多的共同交流空间,包括会议沙龙、南特建筑大学的讲座等,搭建起长期的项目和学术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完)
受访者简介:
刘相诚,上海邑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法国Atelier-i创建人,曾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创作主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曾主持设计华为总部基地、赤峰大剧院、成都职教城等大型项目。其主持项目曾获上海市勘察设计一等奖等奖项。其创办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覆盖城市设计规划、各类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谋求联合中法两国高水平建筑团队,增进中法两国建筑创意和实践的相互借鉴,以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为设计和创新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