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像背后的沉重历史
这座两米高的苏军铜像,对于俄罗斯和爱沙尼亚而言蕴含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两种不同的解读,来自于一段沉重的历史。
波罗的海三国曾为沙俄所控制,但在俄国10月革命之后宣布独立。二战前夕,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双方达成的默契中,波罗的海国家被划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1940年,当德军席卷欧洲之时,苏联先是出兵立陶宛,随后又占领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
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并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三年之后,苏联打败德军,夺回波罗的海三国。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曾经是独立国家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接受了被并入苏联的现实。
当东欧的政治风向开始逆转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最先挑起脱离苏联的浪潮。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的200多万人手拉手组成600多公里的“人链”,表达脱离苏联、恢复民族独立的强烈诉求。
独立后的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渐行渐远。当年苏联时期远走西方的政客们纷纷回国主政,三国加入了欧盟、北约。
被苏联统治50年的记忆,始终让波罗的海三国耿耿于怀。三国要求俄罗斯对当年苏联占领他们的领土、统治他们的人民做出道歉和赔偿。爱沙尼亚政府就曾向俄罗斯提出,苏联的统治造成近20万爱沙尼亚人死亡,俄方应向每位死者赔偿7.5万美元。
而在俄罗斯,人们从不认为苏联“侵略”和“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在俄罗斯人的记忆中,正是苏军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从纳粹的铁蹄下挽救了三国。
就这样,屹立在塔林市中心的苏军纪念碑被赋予了两重截然不同的意义。俄罗斯视其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捐躯的英灵们的化身;而在许多爱沙尼亚人看来,这座苏军士兵的铜像,是侵略者的象征,时刻提醒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