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因为那一段历史的不同解读,无论是爱沙尼亚和俄罗斯,都在背负着历史情感的包袱。双方都难以释怀
记者/刘婉媛 17年前,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携手脱离已然摇摇欲坠的苏联。然而,多年的恩怨纠缠,让早已分手的双方耿耿于怀,乃至怒目相向。
情绪化的外交战
4月26日,爱沙尼亚政府宣布拆除位于首都塔林市中心的苏联红军解放塔林纪念碑。当晚,数千名群众聚集到纪念碑铜像周围,抗议政府的拆除行动。这场本是和平示威的集会在情绪化的演变中升级为暴力冲突。
示威群众向警察投掷石块和饮料瓶,警察则报以棍棒和催泪弹。冲突导致一百多人受伤,上千人被警方拘留。最为不幸的是,20岁的年轻人德米特里在冲突中被刀刺身亡。他是一名有爱沙尼亚永久居留权的俄罗斯公民。
围绕苏军纪念碑事件,俄爱两国已经爆发一轮又一轮的嘴仗。而一名俄罗斯公民死在纪念碑前,更是让双方情绪达到失控的边缘。俄罗斯指责爱沙尼亚亵渎二战英灵,并称警察“过度使用武力”,对德米特里的死亡负有责任。俄罗斯杜马中甚至传出与爱沙尼亚断绝外交关系的声音。而在爱沙尼亚方面,官方调查称德米特里是“被其示威者伙伴刺死”。爱方还指称,示威者是“一群流氓和醉鬼,与捍卫二战烈士荣誉无关”。
第二天,爱沙尼亚火速拆除了苏军铜像。爱方还决定挖开铜像底下的苏联战士公墓,将12名士兵的遗骨迁往三公里之外的军人墓地重新安葬。
在莫斯科,人们开始在爱沙尼亚驻俄罗斯使馆门口集会示威。一些俄罗斯青年组织在使馆门口安营扎寨,通宵达旦高喊抗议口号,要求爱沙尼亚政府就事件进行道歉。示威者在营地外搭建起一个移动厕所,厕所的门板被愤怒地涂上“爱沙尼亚使馆”的字样。
5月2日,爱沙尼亚驻俄罗斯大使卡尔朱兰德在莫斯科一家报纸的办公楼内举行新闻发布会。突然间,几名俄罗斯年轻人闯进发布会现场,打断了卡尔朱兰德的讲话。在保镖的护卫之下,大使才得以匆忙逃离混乱的现场。
目前,爱沙尼亚驻俄使馆被迫关闭,大使卡尔朱兰德干脆回国休假去了。
“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袭击!”爱沙尼亚总理安西普声色俱厉地谴责俄罗斯。
激烈的言辞只会助长情绪的对立。随着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抵制爱沙尼亚商品”的呼吁发出,俄罗斯民众纷纷表示拥护。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已有多家莫斯科商店撤下了货架上的爱沙尼亚产品。从5月2日开始,俄罗斯暂停向爱沙尼亚运送油气和煤炭。俄方的理由是:要对有关铁路进行检修。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