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房价“涨势不改”,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趋紧依旧”。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土资源部门近几年的综合数据显示,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 “调低”了开发投资,“调低”了商品房供给,但却没有给高企的房价“降温”。市场分析人士认为,200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已经呈现出的开复工面积、竣工面积双双下滑,以及住宅空置面积大幅减少等特点表明,房价上涨背后,存在着供给乏力这一关键性因素。
投资趋缓导致供给偏紧
宏观调控在遏制房地产投资增幅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房地产调控开始的2004年,北京房地产领域的新开工面积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了11.1%。2005年,下降幅度稍微有所缓解,但是仍然比2004年下降2.9%。业内专家指出,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是该领域投资的一个主要先行指标。这个先行指标出现比较大幅度下降,势必会影响到投资。
此外,房地产投资方面的其他指标也在下滑。根据北京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6年,北京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0483.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其中商品住宅6311.3万平方米,下降13.3%。商品房竣工面积3193.9万平方米,下降15.3%;其中商品住宅2193.3万平方米,下降22.8%。
在供给偏紧的情况下,商品房空置面积也开始加速消化。2006年末,北京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039.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334.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494.1万平方米,减少305.6万平方米。
业内专家坦言,虽然助涨房价的因素非常复杂,但是供求关系显然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从2001年至200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房屋价格变动和竣工面积、销售面积的变动,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⒐っ婊、销售面积增长较快的年份,房价涨幅平稳,甚至有所下降。
来自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2年,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为238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了39.7%,销售面积为170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了41.8%,两项指标均为近5年来最大涨幅;与此相呼应,2002年,北京住宅平均价格比上年下降了近5%。该效应还延续到了2003年,数据表明,当年北京住宅平均价格仍略有下降。
而房地产投资放缓后的2004、2005和2006年,商品房施工面积⒖⒐っ婊拖勖婊脑龇宦废禄?006年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房价却在一路上扬。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所做的“2004—2005北京市金融运行报告”,2004年,北京住宅平均价格增幅为6.7%,2005年增幅达到了19.2%,而2006年,涨幅也超过了10%。
北京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也指出,北京房地产市场有两种力量的博弈。一个是中央政府让整体经济不要太热,要适当地降降温,就要降低房地产的投资。另外一种力量,就是需求的力量。这使得住房市场的供需关系日益紧张。
每年新增需求远超供应
由于住房商品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投资和投机性的需求。加上住房刚性需求以及改善住房的需求,这就使得社会对住房的需求相当大。
北京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对住房需求的增长。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北京每年增加41.5万人。按照2006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9平方米计算,每年新增住宅需求达到1074.85万平方米。
《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中指出,到2010年,北京城镇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要达到30平方米左右。这意味着2006后的4年内,北京人均居住面积还将提高4.1平方米左右。如果按照2006年北京市1581万常住人口计算,每年还需要新增建筑面积1620.53万平方米。加上新增人口产生的住房需求,北京今后4年,每年新增的住房建筑面积的需求至少是2700万平方米。而实际供应量约为2200万平方米,有500万平方米左右的缺口。
一位市场人士指出,首先,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带动了大量的拆迁住房需求;其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住房消费升级,增加了他们的置业需求;最后,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着大批的精英人士来京工作,这也产生巨大的自住需求。
除了住房刚性需求外,为了保值和投资而购房,也成为不少富裕人群的选择。招商银行曾委托零点远景调查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个人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都市高收入群体。调查结果表明,高收入群体大多偏爱保值型的房地产投资。而这些需求就很难加以量化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