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寸土寸金的长安街西延长线上,很难想象会有一个项目的售楼处竟是如此破败: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覆盖着硕大沙盘的白布已经发黄,上面还满是灰尘,桌椅东倒西歪胡乱地堆放。显然,这里很久都无人光顾了。
绕过售楼处,眼前是一大片空荡荡的建筑工地地基?疵诺谋0哺嫠呒钦,早在两年前,工地就是这个模样了,上个月,他们连工地上的吊车都拆走了。
“两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字眼,对京城地产界来说尤其如此。曾在北京土地市场掀起轩然大波的“8·31”大限,刚好过去了两周年。而按照现行规定,出让满两年而未动工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用地,将被视作闲置用地由政府收回。
两年前“8·31”大限前夕成功闯关的北京200余幅土地,如今安在?进入新一轮政策调控的敏感周期,再度面临“大限”的它们,又将何去何从?
“闯关”之后
据记者了解,位于西长安街与玉泉路交界的这个工地,原是一块商业用地,占地将近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黄金地段价值曾引起过多家地产商的浓厚兴趣,入市七年来四度易手,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停工闲置的命运。
2003年底,项目落到了现在的业主手中。与前三任倒手炒卖谋利的想法不同,这家公司最初的确是抱着“做实业”的目的而来。正因为这样,面对2004年的“8·31大限”, 资金并不充裕的他们,仍然设法协调各个股东,在截止期前凑齐土地出让金,成功“闯关”,并于同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然而,现在看来,恰恰是当初费尽心机“凑”出来的土地出让金,为其后来的命运埋下伏笔。
据记者调查得知,该公司由三个股东共同出资成立,第一大股东占40%的股份,另外两个股东分别持股30%。但“闯关”时须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远远超过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于是,各个股东同意按照股权比例分别再注入新的资金,以供“闯关”之用。
问题是大股东在未告知另外两个股东的情况下,不是动用自有资金,而是向外借款投入,且项目开始运作后,此笔借款一直未归还。后来债权方希望以该股东持有的公司40%股份作价偿还,但却被后者拒绝。2005年初,双方为此打起了官司。
由于担心牵涉到大笔债务的法律诉讼可能会导致公司资产被冻结,另外两家股东不敢再向公司继续注入资金。与此同时,当时中央出台严格控制拆迁的政策,拆迁成本骤然提高,银行信贷资金又禁止用于拆迁,该项目被迫全面停工,一直拖延至今。
冰山一角
严格来说,西长安街这块地只是冰山一角。有确切资料表明,在“8·31”闯关成功的北京200多幅房地产用地中,有近百块迄今为止都未动工开发。除了上述牵涉债权债务纠纷的典型案例外,这些地块大多受阻于拆迁。
比如位于北京市东四一带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某危改地块,便是如此。该地块2003年以“危改带商业开发”的模式,由一家房企买下。按照北京市当时的城区危房改造政策,该地块大约30%左右的面积用于建设回迁房,70%进行商品房开发。不过,政府提出的条件是,房企方面负担地块拆迁工作。
那个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仅需负担30%面积的回迁房建设,这块地无疑是很大的“肥肉”。但跟玉泉路口地块一样,恰逢中央调整拆迁政策,这块地实际拆迁成本比预期超出5倍之多。在此情况下,受委托拆迁公司提前撤出,也再没有其他公司敢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但在“8·31”大限到来之前,该公司还是补缴了土地出让金,并依靠危改地块的特殊性“闯关”成功?墒谴撕罅侥昙,随着北京房价快速上涨,拆迁安置的难度和拆迁成本都一再提高,直到现在,这家公司都无力继续推进拆迁工作。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北京旧城区中并不少见。据记者所知,“8·31”闯关成功后未动工开发的地块,三环以内的占了相当比例,这些土地不要说“七通一平”,大部分连“三通一平”的起码标准都难以达到。
“一是拆迁成本趋高,二是政府加强旧城;ふ,项目控制规划也受到影响,进而减缓了开发进度,甚至迫使其不得不停工!币晃皇谐∪耸勘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