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到,会有人如此简单地把人口结构和房价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掺和在一块,简单地做出“人口结构可能令房价涨10年”的判断。
这个貌似深刻的判断,其实并没有多少新鲜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供求关系决定房价理论的翻版。中国大量新一代城市居民都将在未来的1~4年进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而6~10年后,这些人都将进入婚嫁年龄,这是事实。这个事实当然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也必然使中国政府必须提前思考包括住房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
在一定的条件下,房价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是个绝对真理。这个条件就是把住房问题彻底交由市场来运作,但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中国,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今天,鼓吹推崇这个理论就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住房问题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问题,住房不同于一般商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反映着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干预商品房的价格就是在调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
在住房问题上,美国和新加坡也走过任由市场自发调节房价的弯路,当它们意识到,市场很难解决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时,立即调转船头,“政府介入住房问题”。在我国,住房已经完成了从实物分配到货币化分配的转变,政府从过去的大包大揽中抽身而退,住房走向市场化、商品化。但在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出现之后,最突出的是市场化建设的商品房的手硬起来了,而社会住房保障的手软下去了,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缺位,应保没有做到尽保,把一些本该政府保障的对象一股脑儿裹胁到市场中去了。
解决之道绝对不能以供求关系来解释当前,更不能用供求关系来判断未来。而应根据城市房地产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合适的房地产运营的游戏规则。其关键,就是要把政府保障这一手做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还是抓市场,保证平稳发展的态势;一手抓保障,通过保障来疏导市场。
用高考人数的增多,得出房价上涨10年且政府无回天之力的判断,实际上等于告诉人们,政府无须在保障上做努力,任由市场吞噬不该被吞噬的贫困阶层。这显然是帮政府逃避责任。
不可否认,人口结构的确可以影响房价。前提是要看政府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没有。如果有了充分的准备,把应该保障的对象都通过行政这只大手保障起来了,我宁愿希望10年后的房价高高在上,只要不出现泡沫,它越涨价,人们会越喝彩。
再说,高考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等于年轻人数量的绝对增加,更不等于住房需求的绝对增大。更重要的是,今后10年,除了每年住房的增量会自然扩大,存量房也将数倍于新增的住房出现在市场。而且,独生子女成家后,双方父母的两套乃至多套房屋,将在未来某个时间留给他们。假设他们留下一套自住,而把剩余的住房推向市场,那么,就会增加市场中的住房供应量。
城市人口越多,住房需求越大,越会对健康的城市房地产市场有利。房价上涨是改革发展中的阵痛,是发展中的问题。所幸的是,在一轮轮收效甚微的调控之后,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自觉地把精力转移到“做强保障”这一手上来了。
虽然,“人口结构让房价再涨10年”的判断是荒唐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起码警醒我们政府,把保障这一手做强,任务是艰巨的。(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