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沉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蕴含哪些考古价值,整体打捞,世界首创,能否保证万无一失?7月,“南海一号”将浮出水面,考古专家为你揭秘神奇的水下考古工作。
李小萌: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来到《新闻会客厅》。近些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考古热、收藏热,所以凡是有一条考古类的消息出来,都备受关注,水下考古因为它的技术性强,难度更大,危险性更高,再加上有很强的神秘感,所以就更是备受关注。
3月以来,位于广东阳江德南海领域,弥漫在一种特殊的紧张气氛中。
采访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阳江边防支队参谋长黄晓宏:这个海域方圆一海里是个禁区,距离岸边十八海里,任何船只不得在此停留。
就在就在公安边防海军雷达站持续警戒的期间,3月18号,一艘我国最新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工程船——华天龙号,也从上海启程,奔赴广东阳江海域。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打捞一条八百年前沉没在水下23米深处的南宋古船。
八百年过去了,在这23米深的海底,这艘沉船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了弄清这条南宋沉船在水下的状况,其实早在1987年开始,国家博物馆和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水下考古队已经对此进行了多次的探查,对于这条沉没于南海海域的南宋沉船,专家们决定,最终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
经过近两年的初步探摸,从20多米深处的南海一号不断传出的好消息震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物考古界。这条南宋沉船不仅船体保存罕见地完整,船上的瓷器数量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在先期的探捞过程中,仅仅在四个一平米左右坍方里,考古队员们就清理出近四千件精美的瓷器。而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六到八万件,其烧制之精美、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世界罕见。
然而,由于沉船位置在20多米的深海,受能见度的局限,人们至今无缘看见这条宋代沉船的真面目。
今年5月,负责“南海一号”打捞工作的广东省大捞局正式宣布,将采用一种堪称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案,另外为给打捞上来的南海一号保持相同的水下环境,他们还专门为其修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晶宫。
在打捞方案正式出台之前,专家已对相关事宜进行了多年的详细论证,张威就是论证的重要成员之一,作为“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他曾五次近距离触摸“南海一号”并对其进行勘测和试探性发掘。
李小萌: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就是“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的队长张威先生,欢迎您。您经历了全部的五次实地勘测和打捞工作,马上关注了二十年的船就要浮出水面了,您应该比谁都期待吧?
张 威:可以这么讲吧。
李小萌:您最期待的是什么?
张 威:最期待的就是这个船能够;ず,它平安地出水,然后运到;さ氐,这是最主要的了。
李小萌:您参加这五次勘测和打捞工作,您在水下透过潜水镜看到了什么景象?
张 威:当时因为“南海一号”为什么要整体打捞,搞这个工作也是可能有这方面的客观因素,就是当地的沉船遗址水下能见度特别差,不是人想象的在水下能看到鱼,看到海水。
李小萌:主要是因为太深了吗?
张 威: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它是淤泥底,水中的颗粒泥沙量很大,能见度非常差,说1989年的时候我们也遇到这个问题,当时为什么没接着往下做,也是考虑怎么能够局部提高海水的能见度,这样才能保证一些考古工作、测绘、照相,才能够实施。
李小萌:刚才张先生讲,因为海底浑浊,也比较深,所以能见度差,在前不久刚刚有一个“华光礁一号”被打捞上来,因为那个水质比较清,所以画面会看得清晰一点,我们来看看那个时候的一个片段。
这是今年5月,张威和他的队员对位于西沙附近的宋代沉船“华光礁一号”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场景,由于这条沉船船体偏小,且沉船深度只有四米,所以大家有幸见到了这样神奇的景象,那么对于23米深处“南海一号”的发掘,眼前的景象有又多少相似之处呢?
李小萌:“华光礁一号”你也是水下考古队的队长,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画面和“南海一号”除了水质浑浊和清晰差别之外,其它方面雷同吗?
张 威: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华光礁一号”因为有良好的条件,“华光礁一号”一个比较典型的传统的水下考古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南海一号”就是一个特例,就是他们要建水晶宫,把“南海一号”放到水晶宫里去,将来再做发掘,程序上不一样。
李小萌:但是看到的也是像这种一排一排的瓷器,密密麻麻紧紧在一起。
张 威:根据前几年“南海一号”探摸,因为当时虽然进行试掘,试掘也有些图片,当时取了瓷器上来以后,很大的痕迹都保留下来了,还是成摞地在舱里一个基本堆积状态,还是原来的样子。
李小萌:像刚才那个画面已经看不出来船的形态了,至少从刚才的画面里是看不出来有一条船在这儿,“南海一号”能不能看出来?
张 威:“华光礁一号”,那个船整个是摊开了。
李小萌:散了。
张 威:两侧已经塌了,因为两边没有泥,跟“南海一号”不一样,“南海一号”旁边有比较硬的淤泥、海泥在那里顶着它,挤压着它,没有变!澳虾R缓拧庇Ω檬瞧矫娴囊桓龃,如果泥没有动,它会有一个原始状态,是条船的样子。
李小萌:现在也在泥沙里埋着呢,也看不出来一个船形。
张 威:因为现在发掘不能抽开了。
李小萌:船形还没有看出来怎么就断定它是保存最完整的?
张 威:在我们调查的时候,包括救捞局也进行过前期的探摸,比较一致,因为船舷的部位,他是找到船舷以后,而且顺着边找还是有的,当然不可能全部揭露开,它是从局部来看,完全可以判断推测这条船相对来说保存得还是比较完好的。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不是说完好的概念,我们这条船跟现在看是一条完整的船一样,什么都是全的,那是不可能的,现在保留的就是船舱和底,船底肯定应该有,那个上面的建筑已经全没有了,全腐烂,全破坏,全没有了,包括船头船尾可能都有一些损坏,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小萌:即便是这样还是保存最完整的。
张 威:在这个时期,因为在世界范围里比,相对来说它是保存得相当好的,你想韩国那个新安沉船比那个年代要略晚一些,这条船保存的完整性就剩一小半了,所以这条船相对来说确实在那个时期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保存比较好的。
李小萌:经历了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又是在海底,它的船似乎腐烂度并不高,这个原因是什么?
张 威:这个船你看跟“华光礁一号”还不一样,“华光礁一号”在珊瑚沙里面埋着,缝隙大,可能接触空气要多一些,它整个埋在淤泥里边了,这恐怕也有那种隔绝作用。
李小萌:保存相对完好跟这个船的材质有没有关系呢?
张 威:我们当时取过些样本,就是用当时的马尾松,还有就是这些比较常用的,中国造船用得非常多的松木这些东西造船。
李小萌:可以从这个判断得出来,这个船是中国制造?
张 威:中国的船,可能性我觉得是最大的。在宋元时期当时中国的海船是技术最好的,那些阿拉伯商人都愿意用中国的船,因为船也大,载重量,安全、速度这方面都比较好。
在这所还未完全对外公开的展厅里,各种瓷器虽然琳琅满目,但是这还仅仅是“南海一号”前期探捞出水文物中的极小部分。令人惊叹的是,在这样一条南宋沉船上已发现的瓷器,包括景德镇窑系的颖青瓷、德化窑系的印白瓷、龙泉窑系的青瓷、建窑系的黑釉瓷,至少同时集中了江西、福建、浙江三个省区四个窑系的瓷器。除了瓷器,我们还看到有朱砂、妆镜、胭脂盒、篦梳、石制观音、鎏金龙纹手镯、金戒指与腰带等等。
李小萌:除了关心船本身以外,可能人们更关心这船上到底有什么,有什么好玩的,出人意料的,船上还带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吗?
张 威:当时我们发现过一些动物的残骸,那些东西,也挺有意思的。
李小萌:这个船还卖牲畜?
张 威:应该是不会的。
李小萌:那是什么?
张 威:可能是自己食用的都是,像有蛇的头骨,这个东西又不是海蛇,可能船上还有人养这个东西。
李小萌:那时候就把蛇当宠物养着玩了。
张 威:不知道什么东西,印度人有人养蛇,是艺人或者什么的,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事儿,可以考虑。但是我看有学者不是希望有记录性的东西,但是海里边纸张这些东西我估计很难能够保存下来了,除非它要是在容器上。像我们还发掘一些果核都有,肯定是当时带一些坚果性的东西,吃的,用的东西。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