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达6.5%,重回8月份创下的近11年高点,再次引发人们对加息的遐想。
自10月25日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被一些市场人士视为加息敏感期。但最近央行主要官员多次表示,是否加息尚待观察。那么,再次加息还有什么顾虑?
一种观点认为,美联储降息掣肘中国加息空间。美国两次降息、中国五次加息后,目前以美元一年期Libor减中国一年期央票利率衡量的中美利差已由年初的2.49%缩小为0.52%。以此来看,如果中国进一步加息,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加大。但有迹象表明,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考虑已开始放弃“利率平价理论”。从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副行长吴晓灵的公开表态来看,央行已认识到热钱入境主要是瞄准中国低利率下的资产价格膨胀,而非无风险利差套利。更何况,眼下中美利差有进一步收窄趋势,甚至可能发生逆转,中国货币政策不能一味受其干扰。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以内为主”,依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来定。
另一种观点顾虑的是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见顶回落,再次加息可能损伤实体经济。其实,尽管第三季度GDP、投资、消费增速环比均有所放缓,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9月宏观经济连续两个月处于偏快区。如果加息能使宏观经济降温,也只是从过快转向正常而已。
还有观点认为,通胀走势出现拐点,再次加息已无必要。实际上,最近6个月CPI绝对水平持续上升。即使在所谓出现下跌拐点的9月份,经季节调整后的CPI季环比折年涨幅也高达11.2%。而根据最新数据测算,11月份CPI涨幅仍将高位运行,12月份CPI涨幅也将保持在5%以上。明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仍难见缓和,前5个月的月度CPI涨幅仅翘尾因素就可能高达4%左右。
以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3.87%计算,未来一年预期实际利率仍很可能为负。因此,分析人士认为,为扭转负利率局面,年内应第六次加息。此外,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刚刚第九次上调,但加息与其并不矛盾,反而有相得益彰之效。除有利于扭转负利率局面外,还可抑制信贷投放、稳定通胀预期、缓解流动性过剩,可谓“一石多鸟”。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可能会在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全部公布后宣布加息。同时,加息不宜过猛,上调幅度应为27个基点,且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至于加息方式,可采取不对称的方式,一方面使存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以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使短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长期存贷款利率,以适应短期压力大、长期压力小的通胀形势。(记者 高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