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4日电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7%,增速快于1月份的2.2%,也是连续第3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
上海新闻晨报援引有关分析评论称,由于之前公布的贸易顺差、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的指标都很强劲,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明显加大。
食品价格和农历新年效应是2月份CPI上升的主要动力。摩根大通13日发布的报告预计,食品价格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起伏,CPI近期也会保持稳定。报告指出,中国面临温和的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主要原因是银行体系资金过剩、能源和资源价格改革,以及CPI统计方式的调整。摩根大通估计,今年全年CPI涨幅将达到3%。
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表示,随着收入增长和消费信心提高,居民消费增速将明显加快,这将推动居民消费价格尤其是非食品价格的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公布的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由1月的3.3%降至2.6%。美林的报告认为,PP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下降7.7%,但原油出厂价是受管理的。由于人力、土地、环境等成本不断攀升,通胀压力仍在上升。
相对来说,高盛对通胀压力并不那么担心。高盛的报告预测,今年1季度后CPI增幅将会下降。他们的理由是去年二、三季度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减缓,CPI对此有滞后的反映。即便如此,高盛仍表示,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速按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下半年的通胀压力将会增大。
CPI增速上涨加大了央行加息的压力,此前公布的强劲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数据,更是加大了这种可能性。
摩根大通认为,本周五公布的前两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得至关重要。摩根大通估计,未来6个月里央行可能上调利率54个基点,从而摆脱实际负利率的局面。此外,央行可能会通过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快货币升值等方式,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
由于暂时不能确定央行下一步的行动,昨天股市并没有立即对CPI数据作出反应,上证指数收盘微涨0.33%,报收在2964.79点。 (李耀宗、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