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疽痈,而且呈大面积溃烂之势。所谓的市场化,就像是一层薄薄的锦衣,与几年前的股市相似,种种的市场手段之下,掩盖了无穷无尽的利益输送管道。
当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用市场数据表示地产业健康,学者用市场经济学原理来印证地产业健康或者不健康时,除表明各自态度外,恐怕并无多大实质意义。
我们经?吹酵桓龅骺厥侄,诸如土地招拍挂政策,既被用来当作抑制楼市的手段,也被当作刺激楼市的花招。毫无疑问,从表面上看,招拍挂比土地无偿划拨更接近于市场经济。而任志强得出的观点恰恰相反,这位地产市场的“斗牛士”认为,政府所谓的市场化手段使房地产市场更不像市场了。
确实,有时某些市场化幌子是在固化行政力量对资源的垄断。譬如,当土地、上游产业定价权以及对于消费者的引导权都操纵在政府手中,那么政府就理所当然成为市场上唯一的决定力量。由此推导出的结论只能是,此轮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失控,并非市场经济规律或者宏观调控手段失灵,而是调控政策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强力抵制。
在行政主导的市场上,唯一能与政府力量抗衡的,只能来自政府自身。已经有太多的例证提醒我们,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商与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之下的暧昧。
有最新的案例为证。一是最近有报道指出,根据建设部对于热点城市房屋空置率进行摸底调查的结果,“有关部门不排除对楼市持续过热城市采取行政手段”,而此前的央行贷款利率上升被大多数市场人士解读成抑制经济过热的一个象征;二是某媒体报道,北京市检察院对一宗房地产项目巨额骗贷案件提起公诉,某开发商在2000年到2002年间,凭伪造的275份虚假材料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轻易套取了7.5亿元按揭贷款。而这宗巨额骗贷案乃开发商与律师、银行官员勾结所致,类似骗贷绝非个案。
案件提醒我们,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类似当年赌场般的股市,其中一大原因是房地产是另外一条直通国家与大众口袋的吸管,演变成了利益输送的工具。
在无法马上堵住吸管、无法削弱利益输送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做的是支持有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止血钳。
在巨大的利益输送、不当得利与保障民众的基本居住权之间,我只能选择坚定地支持后者。支持后者,起码可以使社会不必再承担类似于股市曾经遭遇的毁灭性打击。
尽管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采取的大多还是行政手段,笔者以为这是一个行政主导市场下的唯一选择。正像古话所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房地产市场,政府就是这样一个系铃与解铃的角色。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笔者赞同政府动用行政权力侵占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
买了房地产的人为楼市的继续上涨而欢欣鼓舞,浑然忘却了日本、东南亚与香港楼市崩盘的教训;尚未购买者抱怨楼市过高,政府调控不积极,却不知宏调政策乃双刃利剑——无论哪一方,他们的砝码都系于政府一身,仅就这一点而言,也点出了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本质。
在这样一个市场上,暂时缺乏市场经济规律的容身之地,当一些人用消费以及内在投资价值来为高涨的房市开脱,无非是为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寻求一个体面的借口。在此情况下,唯有先进行坚决的调控,而后缓缓施之以市场之药,才可能真正见到市场的曙光。
中国公民的居住得到了基本保障,政府不再以任何借口垄断资源,到那时再来谈论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较为适宜。目前,不管调控与反调控哪一方力量占取上风,都不意味着市场的胜利。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