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久居北京的人,都对颐和园、北海公园十分熟悉,但对颐和园和北海公园中的两个境清意适、超尘绝俗的“园中之园”却常忘怀,甚至未曾瞻顾。这两个“园中之园”就是颐和园里的谐趣园和北海公署的静心斋。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的东部,始建于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是一座风景旖旎,具有苏州园林特色的一个小园。当年建此园时,是遵照乾隆皇帝的旨意,仿照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的格局设计建造的。当时名为“惠山园”,到1811年(嘉庆十六年)重修时改为今名,乃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意。
谐趣园以一个圆形小湖为中心,四围亭、台、阁、榭环湖建筑,独具匠心的设计者用一条三步一曲,五步一折的游廊串连起来,使之浑然一体,颇具幽美、恬静、深雅之情调。据说慈禧当政时也喜欢谐趣园的清幽宁静,常来这里游览、垂钓或赏荷。园中沿小湖建有五座小桥,一排房舍,景物天成,颇具情趣。
或问谐趣园究竟趣在何处?答者谓有三趣:一是,可以听到从西北玉琴峡传来的汩汩水声,潺潺不绝,声声入耳,这是“声趣”;二是,有一座从外面看只有一层,而实际却是两层的“瞩新楼”,这句算是“楼趣”;三是,园中有一座小桥叫“知鱼桥”,是借用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刻画“水清鱼乐”、“鱼水交融”之景,这可谓为“鱼趣”。
第二个园中之园——静心斋,始建于1759年,即乾隆二十二年,原名镜清斋。乃取“明池构屋如临境”之意。这是一座皇家御苑,人称“乾隆小花园”。当年乾隆皇帝把它作为读书养性的所在,后来却成为清代皇太子的书斋和后妃们避暑消夏之所。
静心斋的主景区迎门而建,红栏曲廊,金壁辉煌,充满御苑景象。室内陈列的都是宫廷什物,如螺钿镶嵌的龙榻、炕桌和坐椅等。壁上挂着明代大画家仇十洲的《牧羊图》,慈禧太后亲笔画的《牡丹》等。静心斋园内东面是“抱素书屋”,西间是“画峰室”,这是当年乾隆帝读书、习画的地方。隔着一个水池是“沁泉廊”,那是一座桥廊式精美建筑,北依丘壑,南控中轴,廊下流水潺潺,泉声若有若无,时有时无,消夏纳凉,可叹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