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道领导"的感想
文/ 何三畏
有一个现象值得细究:一些官员要求媒体少报道他们的活动,而这一要求却成为媒体褒奖的新闻素材。以前有些领导这样要求的时候,媒体不能判定领导是出于"谦虚",还是别的什么,不大敢于照办。后来有些媒体照办了,春节期间,某省的主要领导出去"送温暖",省党委机关报也将之淡化处理成为标题新闻。而舆论对此又是一番赞扬。
有人说,关于领导的报道太多了,群众不爱看。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多,是事实;群众不爱看,也是事实。如此说来,是公众不想看到官员的面孔?不想知道官员的活动?
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们,代表党和政府行政,其行为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具体而言,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到公众福利、保险政策的制定,以及学校的分布和义务教育的拨款等等,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都直接决定于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施政方针、办事效率和廉洁程度。公众怎么会不关心领导,不想知道官员的公务活动,不想知道他们正在为我们做些什么呢?
我们的领导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想想群众的眼睛为什么要"雪亮"着?我们的领导又说,"我们的群众是多么好的群众!"这应该是指,我们的群众总是在通情达理地关心着国家大事。事实上,在私下里,中国百姓经常乐此不疲地议论领导议论政治。只是因为能够从公开的正常的渠道,最主要的是从传媒上获知公务员及其活动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太少,才使人们长于私下议政。而这只能显得很不入流,有时甚至还对社会稳定不利了。
但中国的新闻最繁荣的,也正是关于领导的报道。公众对于领导干部的信息缺失,正是与这种"繁荣"同时产生的。领导干部在做上领导干部之前,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媒体上甚至连简略的公示也没有;当上领导干部之后,公众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尽管媒体上有连篇累牍的报道。如果按照媒体上关于领导干部和公务活动的报道,我们只好望文生义或望图生义地说,领导干部们多是天天开会念稿子握手剪彩的人--可视可听而千篇一律的模式,使报道中的领导干部显得没有智力没有血肉没有幽默感……传媒成了哈哈镜,我们的政治生活和政治人物就这样被卡通化了。在这层意义上,未尝不可以说媒体"歪曲"了官员的形象。
对此,一些能够反躬自省的领导干部心知肚明,他们并不责怪公众不理解领导干部,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要求媒体少报道他们和他们的活动。在这一点上,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于这类"善意的新闻干预",公众也是理解的,所以,这样的领导干部获得了口碑。而在有些媒体看来,公众也借此乐得不看那类新闻,于是对领导干部的这一举措大加赞扬。
然而,今夕是何年?根据全球的大多数国家的通例,既然作为公务员,既然他们决定着我们生活中那么多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而且有权时时"看着他们",连他们的隐私门槛也应该放低,因为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公众需要知道更多的实情。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新闻终将不得不放弃那些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陋习�?梢栽て�,随着行政信息公开化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强,应该会有大量的适时的、深度的对官员及其公务活动的报道。从这样的背景来看"少报道我们领导干部",其用心固然"良苦",却不一定就是对症下的良药。
(摘自《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