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缺乏竞争力
文.叶边
|
海内外科技界精英在CCTV聚首 |
不久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名列第28位。然而,与去年反应强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技界对此次排名结果选择了沉默,这种现象让关注此项排名的专家学者感到不安
中国虽有庞大科技队伍,但近一半R&D机构一年竟然没有一篇论文
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杨起全、吕力之两位研究员认为,出现这种令人困惑的结果,与洛桑报告的指标调整有关。尽管该报告仍有值得完善之处,但评价结果对正视中国现实状况和科技系统内部要素匹配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虽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R&D(研究与发展)人力投入的总量上有一定优势,但R&D活动产出效率低。有资料表明,中国R&D活动机构约有5000个,平均每个机构125人,近一半的R&D机构一年竟然没有一篇论文;从《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也可看出,目前中国高�?蒲兴讲尾畈黄�,在全国1000余所高校中,有600余所院校没有一篇论文被SCI系统收录,有100余所高校仅各有一篇论文被收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高校的科研效率和水平。
在2000年度洛桑报告中,中国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参评的世界主要的46个国家中列第30位,这与原先的预期目标是有偏差的。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战略性科技发展量化指标。而1999年,中国R&D/GDP为0.71%,如果科技统计口径和范围不作大的调整,按常规推算,2000年中国R&D/GDP指标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对阻滞中国科技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影响巨大。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不足,R&D/GDP的比例一直在0.6%-0.7%之间,低于印度和巴西
据杨起全和吕力之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加快科技发展已成各国共识,各国都将加大科技投入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而在90年代,中国的经济仍然主要以外延扩张的方式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尚未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种状况反映到科技指标上,中国的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0.6%-0.7%之间波动,没有实质性突破。尽管1991年-1998年,中国研发经费从150.8亿元增至551.1亿元,但1998年R&D/GDP仅为0.69%,1999年仅为0.71%,与发达国家(2%~3%)和新兴工业化国家(1.5%~2%)相比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印度和巴西(0.9%~1%),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企业科技竞争力不足,人才紧缺,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走的是外延式扩张模式
洛桑报告中构成科技要素的26个单项指标中,与企业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指标有15个,与参评的其他国家(地区)相比,中国在这15个指标的排名普遍靠后。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企业科技竞争力不足呢?
首先是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中国企业R&D投入仅占全国的45%左右,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科技投入约占全国70%-80%的情况相差甚远。这其中中国大中型企业R&D投入比例之低,及其他企业的外延式扩张模式,是导致该项指标低位徘徊的主要原因。像中国大中型企业R&D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仅为0.5%,而发达国家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一般为3%左右,其中高技术企业一般为5%以上,有的达到10%。
其次,洛桑报告为反映企业技术开发质量而设计的软指标(通过问卷方式向各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徵询意见)中,中国企业家对「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和「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两个问题的打分与上年度相同,分别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这既揭示了中国这两类人才紧缺的现状,也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对科技人才的渴求。
中国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绝对数量很小且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洛桑报告中,中国今年「本国常住者获取专利授权的增长率」出现负值,排名下降了8位,值得引起注意。仅拿1996年~1997年专利权件数作一对比,当年中国这一数字仅为1458件,而中国台湾省是19481件,韩国是11409件,差距十分明显。再拿这一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进行分析,1993年~1997年,中国企业和公民获得专利的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为12.7%。
在专利绝对数量很小的基础上出现增长率下降,足以说明中国技术活动当中专利产出形势相当严峻,这反映出中国技术产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严重弱势。
据专家分析,这与中国专利和产权�;ちΧ炔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有关。另外,也和专利部门力量有限,每年不能认证太多专利有关。
专家们还提到了中国目前不太注意科技分工,大学和科研院所都面向市场齐头并进,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对中国科技长远发展的危害。
据新华社报道,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近两年相继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中国招了300人。与此同时,中国滞留国外的各类专业人才已达30多万人。
20年流失了好几个「硅谷」,中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多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人,回归率仅33%
中国「入世」临近,滞后的用人机制成为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中却明显处于劣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多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人
,在校学习者10万,回归率仅为33%。
美国二战后的20年内,引进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其中华裔人才占1/3。硅谷目前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硅谷地区的高科技创业者李信麟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说:「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怪泄�20年流失几十万学子,等于流失了好几个「硅谷」。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沟通信息,使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数」,是比较合理和有利的。中国的情况却呈现1:2的倒比,这个数字发人深思。
中国用人机制问题多,博士、优秀人才被「优化」下岗,最后被美国高薪受聘
面对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反观中国的用人机制,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去年4月,失业达16个月的浙江省第一位脑外科博士郭品正,终于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高薪聘用了。35岁的郭品正原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工作。1998年12月14日,他意外地接到医院人事部送来的解聘通知而失业。谈到下岗「原因」,郭品正认为与他拒绝使用某种能拿回扣的抗生素药有关。这家医院人事部却认为,郭品正下岗是科室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下岗后,郭品正先后向国内多家医院求职,却杳无音讯。最后却在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科技部有关人士认为,中国科技人员的总量规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大体相当,倘若现有各类人才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科技兴国完全可能实现。
但是,中国目前的人事劳动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用人机制远远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人事劳动制度已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高级人才充分发挥潜能的巨大障碍。
摘自《广州日报》2000.8.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