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朝前看,把自己看到繁乱看到迷失。我们何曾停下脚步,回忆那个单色的从前。在歌声和影像都飘扬的年代,一群人的影子和一个执着的你,曾是青春全部的江湖。有历史的人、有故事的人、有心情的人,请和我们一路寻回,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时代造就偶像
“以前追星方式很礼貌,最多就是写信,每天要收到一麻袋”
1980年,张瑜凭着在电影《庐山恋》中扮演的归国华侨女青年和在《巴山夜雨》中前后思想有很大转变的女红卫兵两个形象,成为“金鸡”、“百花”双料影后。这是国内第一个“双奖”影后。当时一位著名的电影评论家曾撰文:“张瑜有一种魅力,叫人喜欢她,觉得她是可以亲近的,离我们并不遥远!
事实上,在八十年代初,张瑜这个名字代表的是现在的“天后”。风华正茂的张瑜、陈冲、刘晓庆、龚雪等影星,在禁锢刚刚打开的年代里,受到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热烈的关注和喜爱,她们所引起的波澜,并不亚于今天“追星族”们的狂热。当年北影厂一幢普通的宿舍楼,因为张瑜、潘虹和斯琴高娃等人的入住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楼”。
南都周刊:当时《庐山恋》红遍全国,你一夜成名,是不是预料之外的惊喜?
张瑜:其实我对成名没有准备,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庐山恋》之前,我已经接受过很多次的表演熏陶,演过好几次电影了,起码不会犯那种不懂“进画”的错误,起码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没想到成名,但也不至于受宠若惊。
南都周刊:有一个统计是说,你在《庐山恋》里一共换了43套衣服,比20多年后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的23件旗袍足足多了20套,这在当时的电影界不仅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还招来了“时装展览”的舆论批评。
张瑜:当时真的挺无意的,没想到拍一部戏换了那么多衣服。其实,那时候,我就和一般的女孩子一样,穿得很朴实,最多屁股大的裤子改小一点就穿了。但我想电影能引领时尚不是坏事。这部电影,如今来看的确对当时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除了时代背景之外,电影的制作也相当用心。
南都周刊:其实《庐山恋》之后,你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偶像,你怎么看当年的偶像和现在的偶像?
张瑜:当时的偶像就是人,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普通人。现在的偶像就是偶像。而且那个时候大家追星的方式都很礼貌,保持距离,最多就是用书信表达情感,每天要收几百封,一麻袋的信。我都交给上影厂妥善处理了,一开始我还做过傻事,回过信,后来发现数量太多我没办法处理了,就在《大众电影》上开辟了一个官方信箱,定期给观众回一封信。这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受欢迎。
南都周刊:当年你、刘晓庆、斯琴高娃、潘虹,陈冲被誉为“五朵金花”,你怎么看那个时代的女演员?
张瑜:我想是大时代的背景造就了我们,我们的出现也是偶然,晓庆说我们这批演员是含金量最高的演员,她的意思是我们更在意表演、更在意体验生活,把表演作为一份事业看待,全身心地投入。当时拍戏,气氛很好,我们拍戏的时候看到老演员们只是无私地奉献,给予再给予,我们接一部戏真的可以从老演员身上学到很多很多东西。而那些作品,也紧贴时代,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
南都周刊:很巧合的是你们五个都出过国,但都没有放弃表演,最后又都回来坚守老本行。你们这“五朵金花”这么多年来有一起聚过吗?
张瑜:没有集体聚过,单个单个的有,还是没有机会一起演戏。我和陈冲一起合作过,还演过她的配角。我们都没有放弃,是因为我们在懂事时就接触了表演,电影已经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办法割舍。我们回到表演这个行业,不能简单说是巧合,而是命中注定的感情。
出国经商失败
“台湾影视的跑片方式就像罐头生产流水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潮一浪高过一浪,当时在国内获得相当成功的女演员们纷纷选择了走出国门,1985年,虽然自己并不希望“随大流”,但张瑜也继陈冲之后去了美国,此后她就几乎从国内观众的视野中消失了。然而,出国后的生活并未如张瑜想象的一帆风顺,开始生计堪忧,后来经商失败,最后回到祖国,回归表演,她的经历几乎就是80年代女星们的“范本”。
90年代,张瑜回国,跑到台湾拍过几部电视剧,她并不满意这种“跑片”作品,但她也坚持拍了,甚至在片场累得晕倒。
南都周刊:当年你出国留学的时候正好碰上“出国潮”,是当时的这种风气影响到你吗?
张瑜:把我的离开归并到出国潮里不太公平,因为我是一个很我行我素的人,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事。我中学毕业后直接去拍戏,觉得一直在演差不多的角色,不想重复,演得没劲了,所以就想出国走走看看,给自己多几个选择。
南都周刊:出国之前,你在家里有家人宠着,成名以后有观众捧着,但是出国后什么问题都要自己面对,这其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瑜:寂寞啊。没有人可以跟你交谈,也没有人能听你的心里话。
南都周刊:据说学费捉襟见肘,也会自己去打工吗?去餐馆洗盘子?
张瑜:会啊,去帮人做翻译。我有帮助一户人家做家务,以换得免费居住的权利,但是从没去餐馆洗盘子,因为觉得还是放不下面子。当时在国外也有很多留学生和华侨,也有很多看过我的电影,总有一些东西放不下。
南都周刊:出国潮之后就是下海经商大潮,很多演员都有下海经商的经历,你没有想过吗?
张瑜:念完书我确实不想再做表演了,想做其他的,但是最后还是发现表演的瘾没断。下海经商我也尝试过,最后失败了,所以经验教训就是,你不擅长的领域千万不要去触碰,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一定失败。
南都周刊:你也会因为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和设想?
张瑜:生活逼得你改变预设的道路,你必须跟着环境走,说不定哪一天我就当老师去了。
南都周刊:90年代初你去台湾拍过一阵电视剧,像《李师师》、《包青天》都为大家熟知,但是据说你对台湾影视拍摄的“跑片”运作方式十分不满?
张瑜:对啊,他们完全就是像罐头生产流水线,演员根本得不到尊重,就像一个零件。《包青天》今天拍的部分,明天就要播出,剧本都是每天传真到剧组,拿到的时候还是滚烫的。拍完一场戏,工作人员就一拥而上来帮我们换装,换发型的用最快捷的方法把头发摘掉。我的体力和精神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最后还是中暑晕倒在片场。
南都周刊:不过台湾偶像剧也曾在近几年风靡过一阵啊。
张瑜:我看也没什么好的,偶像剧日本、韩国的还行,韩国的要耐着性子看。我一直觉得青春题材的电视剧,在中国就没有特别优秀的,主要是视角一味模仿日韩,缺少真正的生活。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