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2年《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就再无卖座作品出炉的全智贤,在今年韩国的春节档期,推出了她的新作《曾是超人的男人》,本周末在韩国上映。这部影片上映前一周通过网络开始售票,在5分钟13秒里首场门票销售一空,网站与片方沟通后临时增加销售第二场的门票,5分钟40秒后,再次销售一空。连续两轮的销售都在5分钟左右售罄———创下了韩国新上映影片门票销售速度的纪录,相当于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座位卖出,打破去年热卖影片《DWAR》每四秒卖出一张门票的纪录。这部影片的导演郑允哲曾拍摄《马拉松》,一部小成本制作、但观影人次超过500万的催泪弹电影,在韩国电影大钟奖上获得六项大奖,而这次的《曾是超人的男人》是一部喜剧。在这部有可能为全智贤打个翻身仗的影片中,她不仅放弃了标志性的长长直发,而且全程不化妆上镜,甚至烟不离手,还和狗仔队一起在街头狂奔。美女全智贤似乎铁了心———只要戏好,这张脸不重要!
角色
功利泼辣的工作狂
全智贤扮演的工作狂宋秀晶在一家影视公司工作了三年,厌倦了用伪装的眼泪和感动来拍记录片。她一气之下拿走公司的摄像机来代替未发的工资。一心想着自己打天下的秀晶近来为自己开办的小型制片公司的未来发展找材料而苦恼,心爱的摄像机也眼看着被小偷抢走,突然出现的穿着夏威夷风情衬衫的男人帮她把摄像机从小偷手中追回来。这个男人自称是被坏人在脑中植入了电脑芯片而丧失了超能力的超人。虽然宋秀晶心里暗说这个男人一定是傻瓜,但为了拍出高收视的片子,性格功利的她不惜利用这个男人,和其四处奔走追访他“拯救地球”的过程……最后她发现,这个男人是一个真正的“超人”。
在这部电影之前,全智贤已有四年不演喜剧,两年不在韩国大银幕出现。她说:“虽然我有很大的负担,但是同样我也有信心。因为这次我饰演的角色是至今为止最符合实际的人物。其实我的生活能力非常强。平时不怎么化妆,选择衣裳时也不太讲究,非常随便!
化妆
素面朝天
《曾是超人的男人》是全智贤自2004年的《我的野蛮师姐》后,时隔4年再度饰演的喜剧角色。为了配合片中女主角“内心冰冷荒芜”的职业女强人的形象,一贯被认做韩国顶级美女的全智贤有了一个全方位的“大毁容”。首先是一改过去精致的妆容,全程不化妆素颜上阵。
发型
枯黄乱发
全智贤标志性的顺直长发一直是各部影片里导演喜欢刻意表现的部分。但在《曾是超人的男人》中,全智贤将直发烫成稍显粗线条的大波浪卷,然后将枯黄乱发随便束在脑后。从已经曝光的片花和剧照来看,她的那一头头发,就没有整齐过。
服装
黯淡普通
常常在广告中以淑女形象出现的全智贤此番完全放下身段,穿着大大咧咧的衣服,颜色黯淡,式样普通。最常见的是一件黑色的马甲随便套在一件白色衬衣外面,连最能展现女人味的长毛衣都是蓝黑色没有特别装饰的。这是全智贤为了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而选择的表演方式:“我已经演够了美女,外貌的改变是每个演员所必需的,这也是我盼望已久的本色演出!本菟邓谝惶斐鱿衷谂纳阆殖∈,完全不像一个女明星的扮相曾让工作人员吃惊不小。但这番毁容出镜其实来自精心的准备,据导演透露,在开拍前全智贤用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熟读剧本和人物的背景资料,并不时约导演一起讨论沟通发挥出角色的特质应如何演绎。
仪态
叼烟卷的狗仔
全智贤抛弃以往要么野蛮可爱、要么斯文贤惠的仪态,她在片中手拿烟卷熟练地吞云吐雾,抱着一部DV满街疯跑。据说,拿起烟卷打破了她的健康原,因为怕上瘾,全智贤想过办法:“刚开始抽的是戒烟草,但是后来有人告诉我戒烟草抽得太多也会中毒,只好改成普通有尼古丁的香烟!
贵人
搭档黄政民 极具亲和力
韩国影评人分析,2002年《我的野蛮女友》可以让全智贤一举红遍亚洲,她找对了搭档车太铉也是原因之一!胺绺窕龅娜窍鸵欢ㄒ浜弦桓鲇星酌裉厣哪兄鹘恰,所以在《超人》中,片方找来了以亲和力闻名的男星黄政民。
自《我的野蛮女友》后再无卖座作品出炉的全智贤在开拍时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幸有黄政民不时对她做心理辅导,“只要用心拍好戏就可以了,不要想结果如何”。
-链接
这是全智贤第五次尝试突破
玉女出道:1999年,全智贤凭处女作《白色情人节》以玉女形象进军电影界。
野蛮制胜:2002年《我的野蛮女友》大卖特卖,全智贤一夜之间红遍亚洲,也凭借模特出身的外形条件,成为韩国广告女王,这个地位至今保留。
恐怖不成:2003年,全智贤在高票房的压力下力求转型,拍摄了恐怖片《四人餐桌》,票房惨败。
继续野蛮:2004年,她回到喜剧路线,找回“野蛮女友”的编剧和导演拍摄续集《我的野蛮师姐》,但未能再创辉煌。
文艺失败:2005年她和香港大导演刘伟强合作《雏菊》,影片的票房和评论和这部电影的片名一样毫不起眼。
闯美受阻:2006年,苦闷的全智贤转向好莱坞寻求突破,拍摄《最后的吸血鬼》,在接受采访时曾吐露作为韩籍演员在文化和语言上都倍感挫折。
归家翻身:2007年,回韩国拍摄《曾是超人的男人》,。全智贤此番也落力演出,希望能靠这部影片打一个翻身仗。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陈弋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