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追星族”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便不上学、不工作;父母为满足女儿心愿倾家荡产,甚至想到了卖肾;当杨丽娟见到刘德华,并与其留影纪念后,其父仍在香港跳海自杀。
事件传出,一片哗然。都知道“追星”会让人疯狂,但没想到能疯狂到这样悲壮的地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问:悲剧何以酿成?
我留意了网民们的反应,很庆幸,在诸多反思的声音中,人们表现了可贵的理性。新浪网在“你如何看待女粉丝父亲之死”的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明星不是‘神’,追星也要有限度”,而在“女歌迷追刘德华致父亲自杀,错在谁”的调查中,只有1.72%的人认为错在刘德华。
错不在刘德华。他没有许多明星那样的夸张造作、绯闻逸事、吸毒违章、虚假代言等劣迹,所以他有着比一般明星更亮丽的光环;但即使是他没有这么完美,出了这样的悲剧,仍然不是他的错。明星的光环不是自己加封的,而是追求者自我塑造的。
我还注意到,新浪网的“错在谁”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是追星者自己,超过30%的人认为是她父亲。这两项合计超过八成,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许是调查设计者没有给出其他的答案供选择吧,我觉得要批评的不仅仅是杨丽娟本人,以及她的父亲,我们还要反思,社会上的“造星文化”何以弥久而不衰。
还能要求杨丽娟的父亲做什么呢?他的自杀,与其看作是对“追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如看作是对这种畸形社会现象的深深无奈。
他的无奈在哪里呢?杨丽娟13年的追星路,不上学、不工作,媒体报道过多少次啊,现在都说她有心理疾患,那么这13年里,社会谁关注过她的这种疾患?她的学校、她的社区、一级级妇女儿童权益;ぷ橹,怎么就没人帮帮那位可怜的老人,当他孤军和“追星文化”奋战时,失败是必然的。
我们的社会有意无意存在着对“追星文化”的放纵。掀起一场运动,我们会习惯性地找几个典型,典型之外,无论如何落后,都可以置之不理;我们树的典型,必须是“高、大、全”,不是凡人,不食人间烟火,身上不能有一点缺点;我们搞体育,专注于体育明星的塑造,全民身体素质的下降可以忽视;我们树的舞台明星,只把聚光灯投注舞台中央,忽视了幕后他们的艰辛;我们的教育,老师常常只抓“尖子”,其他的都是“差生”……
只有光环,没有真实;只有完美,没有瑕疵,这是追星文化的土壤。年幼的孩子,怎能不被这种光环迷惑?我儿子小的时候,对一些电影上飞来飞去的武林高手十分崇敬,曾经在家里的沙发上桌子上学着飞啊飞的。后来我给他下载了一个光盘看——内容是这些武林高手只不过是被机器吊在空中假飞而已——他从此再不对明星顶礼膜拜了。
孩子们缺乏这种“真”的教育。社会制造出一个个光环,又为这光环陶醉。什么时候,我们都站立在真实的土地上,让孩子看到人人都是有缺点的凡夫俗子,演员只不过是人人都可以选择的一个职业而已,那么,他们将会平视明星,看得起自己,爱惜自己,不迷失自己,那个时候,追星的悲剧也才可能少一些。(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