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前三季度,虽然中国消费比上年同期增长13.5%,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而投资则达到49.9%。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至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2004年为53.4%,2005年中国这一数据下降到45%左右,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另外一个令国人喜忧参半的消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6年11月6日晚间宣布,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伴随着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有专家预测,2006年全年增速将大大突破中国政府年初制定的外贸增长15%的目标。内需、投资、外贸,同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当政府不断出台措施遏制投资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同时,本应冲在前面的内需却是“车疲马倦”。
只是相对疲软
“去年11月内需增长速度为14%,预计全年可达13.6%,这个速度其实是很快的,只是因为投资增长过快,相对来讲,显得内需增长缓慢!惫裨悍⒄寡芯恐行氖谐【醚芯克と涡酥薷嫠呒钦。
无独有偶,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也认为:“我们的内需增长并不虚弱,相反,中国内需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数一数二,只不过仍然比不上我们的出口增长那么强劲而已!
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显示,自1978年至2004年的26年来,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保持在年均13.2%的水平,但同期消费增长水平却一直低于投资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速仅为8.6%。另据中国科学院的统计数据表明,1996年至今,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7.2%,近3年的年均增长率更高达42%。显然,和投资与外贸相比,8.6是个尴尬的数字。
“为什么消费少了?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这两块占总消费的80%左右,政府消费占20%左右。所以消费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居民消费少了!敝泄缁峥蒲г荷蚶淌谒。
“1美元”的消费需求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赤贫人口的定义是人均收入每天不足1美元,根据中国经济网的一篇报道,2005年中国仍有1.73亿赤贫人口,这些人每天的温饱都成问题,更不可能对拉动消费起到多大的作用。
梅新育说,内需增长不如外需增长那么强劲,主要还是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以及社会保障缺位。此外,中国在对外经贸中过度沉迷于来钱快的产业,对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投入不足,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提高国民收入不利,进而损害了国内消费增长的潜力。
沈利生进一步阐释道,“近几年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低于GDP的增长,去年算是增长比较快的,城镇居民是11%左右,农村居民是6%左右,但去年的特殊情况是涨工资了,前几年城镇收入增长只有7%左右,农村是5%?晌颐堑腉DP增长一直是9%以上。另外从1995年后连续十多年,税收逐年增长并快于GDP的增长。现在的情况是税收增长快,居民收入增长慢,而这种增长同时也是非常不均衡。增长快的只是金字塔顶的一小部分人,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可能早就得到满足了,于是越是有钱人,边际消费倾向反而下降,低收入的人边际消费倾向反而高。同样的100块钱,有钱人拿出20块钱消费,穷人可能会拿出70块!
如今中国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份额只有4.7%,而20%最富裕人口收入份额则高达50%,真正有消费欲望的社会成员没钱花,有钱人却把钱存进银行,这从总体上降低了社会总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平均有89%来自于加工贸易,而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又有74.8%来自于外资企业。由此可知,67%的进出口总顺差是由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顺差形成的。这固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带来大量低收入人群。
“目前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的出口需求带动了出口企业的蓬勃发展,这对解决就业是有好处的。但是目前的问题是出口产品的结构有问题,假如大量出口附加值低的东西,那对我们是不利的。作为厂商来说,只要有市场前景他就可以投资,但是作为国家来讲要考虑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加工贸易加工工序简单,附加值是非常低的。制约了我们的外贸结构的调整!鄙蚶康,虽然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现在是限制它的时候了。
有钱不敢花的痛苦
据官方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为9422元人民币,是农民的3倍多,但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他们的生活依然十分窘迫,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的沉重负担压在他们肩上,而他们只能选择承受。为了支付未来可预期的巨大开支,必须把每一分钱都存进银行,这就是中国居民存款余额超过15万亿、并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的原因。
自中国1998年实施住房、医疗、教育的全面市场化改革以来,快速上涨的房价、虚高不止的医疗费用、高昂的子女教育支出像压在中低收入阶层头上的“三座大山”,已有专家称之为“新民生三大问题”。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上海社会科学院在上海徐汇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子女教育支出占所有家庭花费的22%-41%。而中国卫生部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均医疗费的年增长率远远超过人均年收入的增长,近四成国民由于担心医药费昂贵,生病根本不去医院。但遇到大病和绝症,不能不去医院,许多中低收入者便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以前都是国家全包,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金等等,个人拿的少,国家拿的多。这样做当然是有弊病的。但是走市场化之路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成员的工资构成中一定要有相应的体现,过去讲低工资、多就业,大家的工资中都没有这一部分,因为国家给包办了。现在呢?以住房公积金为例,有,但是很少,而且还不是每个人都有!鄙蚶。
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的硬性约束,还会受到未来收支预期等因素的制约。现在消费者面临的情况是,一面是高额教育费用、周期20年的还贷计划,以及对昂贵医药费的担忧,另一面是单薄的工资条,似乎只有尽量遏制消费欲望,把每一分钱存进银行才能带来安全感。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