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著名导演陈凯歌(左三)携黎明(左一)、陈红(右一)、孙红雷(右二)等在香港举行记者会,为《梅兰芳》在香港上映造势,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左二)等出席。据悉,电影《梅兰芳》在中国内地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一亿元人民币。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
十二月十九日,著名导演陈凯歌(左三)携黎明(左一)、陈红(右一)、孙红雷(右二)等在香港举行记者会,为《梅兰芳》在香港上映造势,英皇集团主席杨受成(左二)等出席。据悉,电影《梅兰芳》在中国内地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一亿元人民币。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协办的“电影《梅兰芳》学术研讨会”25日下午在此间举行。一众电影评论家热议《梅兰芳》,陈凯歌亦出席研讨会坦言创作面临诸多困难。
陈凯歌直言今天面对的电影观众主体是25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电影兴趣不一定在《梅兰芳》这样的影片中,“去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不仅要有商业上的考虑,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在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电影作为一个媒介,在文化上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承传!
他认为,目前情形来说,拍摄一部有质量的、所谓传记影片是比较困难的,“拍摄像梅兰芳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人物,难度就更大,怎么去取舍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7年的梅兰芳先生的一生”。而严歌苓作为一个很好的作家,仅仅这个剧本就写了七稿。“我看到有评论说,若把电影看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似乎更加潇洒、自如和从容,而在其后的一些片段中,就会出现明显地受到障碍的胆怯,实际我自己感觉在操作层面上来讲,也要面对很多十分具体的问题!
著名作家莫言表示,尽管《梅兰芳》出来之后,有这样那样的非议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要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戏曲、小说还是美术作品,都必须从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当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这方面,《梅兰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表示,《梅兰芳》参赛柏林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机会,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中国人的风骨与品格将给予西方观众一个惊喜。中国电影发展的目标是做好内地和华语市场以外,还要让代表中国人精神和骄傲的电影走向世界。他坦言三年前投资陈凯歌这部影片面临三个风险:内容上的风险,究竟怎么样表现我们的主流艺术;艺术风险,因为大家对电影艺术的评判甚至对电影艺术的本体的界定区别都非常大;越来越明显和严峻的经济风险。而现在《梅兰芳》超过一亿元的票房,可谓让他稍稍安心。
与会各方热情肯定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执导的又一力作,2008年国产电影的精品,达到中国电影制作的高水准,突现了电影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艺术精神的成功结合。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从电影的类型角度加以阐释,他认为,“艺术片、商业片和主旋律片这三种中国式类型片元素,在《梅兰芳》里顺畅地彼此交融。也就是说,艺术片的电影美学追求、商业片的观众趣味满足和主旋律片的教化效果在此实现融汇!
中国电影在产业化的进程中,电影文化品位与商业价值的艰难博弈是中国影人必须面对的历史境遇。而《梅兰芳》公映以来短期内便已赢得过亿票房佳绩,同时影片并未忽视对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的追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研究员评价说,“影片没有把镜头的视点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层面上,而是对准人物的精神领域,把镜头推向人物深邃而广阔的精神世界。《梅兰芳》是一部讲气节、讲人格的电影”。
中国京剧作为“国粹”,历经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然而,在各种现代传媒的竞争下,京剧艺术在商业市场上日趋边缘化,已难见先前的辉煌胜景。专家指出,《梅兰芳》用电影形式表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和故事,可以带动京剧、乃至传统文化的回归,发挥电影艺术的传播影响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庆善副说,梅兰芳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他不但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大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承传与创新的灵魂人物,是中国京剧走世界的第一人。在此召开电影《梅兰芳》的学术研讨会,旨在纪念梅兰芳卓越的艺术成就与卓绝的人格精神,探讨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的承传关系,寻求中国电影在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方面的完美结合,加强文艺评论对于艺术创作现状的引导与推进。(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