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4周年的日子里,银幕上展现的毛泽东生动地向我们走来,成为引起人们深情缅怀伟大领袖的最好媒介。影片《毛泽东回韶山》,是近期以来表现毛泽东个人生活、家乡亲情的新作品。它选取了不同于以往反映重大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角度,以毛泽东回乡扫墓、看望乡亲的平常生活为重心,描写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生念念不忘亿万农民的人民领袖的乡土深情。这种新颖的角度,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走近领袖、亲近领袖的审美共鸣。这部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北京世纪大潮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美琪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影片,为体现广大观众怀念毛泽东的感情,做出了一个有益的贡献。
1959年6月,毛泽东在繁忙的国务间隙,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园——韶山。这时,正是全国处在大跃进的热潮之中,毛泽东是带着深入走访民情,体贴关怀群众的心情,来到自己的家乡,问询男女老幼的衣食住行,考察农村工作的成绩和缺点的。在短短几天的回乡省亲经历中,他亲历和纠正了韶山公社基层工作中的冒进思想,也获得了评估全国农村经济乃至各条战线工作的真实情况的亲身感受,也产生了回忆往事和展望未来的种种联想……
这是一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品。借助于领袖个人生活和平凡时刻的描写,透露出他和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的真实性格,这样的叙事角度,跟《大决战》、《开国大典》、《长征》主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军事斗争的角度,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对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开国元勋的领袖形象描绘细致、深入的延伸。
《毛泽东回韶山》影片的开端,叙述了毛泽东为了亲近乡亲们,为了更自由的走访群众,指示保卫部门要减少当地的公安干警,不惊动百姓乡亲,只带了少数几个贴身警卫,轻车简从,来到故乡。当他只身走在熟悉的田野山峦之间,呼吸着家乡亲切的田园空气时,一股往事如潮的眷眷恋情油然升起。在田野上,他遇见了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跟这个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牧童的对话,引发了毛泽东对遥远往事的生动联想和回归乡情的真心满足。他是一位心里时刻装着全国人民、为群众的苦乐安危忧心的领袖,他是一位看到下雪、听到洪水灾害会为农民的处境、庄稼的收成操心不息的人民公仆。他总是因为国事缠身,不能更多地深入乡间,与人民谈心而忧心,今天与故乡的牧童亲如家人的交谈,使毛泽东内心感到无限的快慰。
影片表现毛泽东来到父母的墓前,肃穆、庄重地敬悼自己的先人,充满深情地怀念自己的双亲,反映了一个农民之子的纯朴感情和人伦操守。这一位见证了、推动了20世纪中国革命汹涌澎湃的巨浪,领导着中国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在自己平凡双亲的墓前,流露出一个中国人伦常道德、浓情贯注的孝悌情怀,体现了他和乡土、和人民血肉相联的人生。面对着简朴无华的坟墓,身旁的干部向毛泽东提出,是不是需要好好修建一座墓地,毛泽东向他表示,墓就不要修了,就保持原样吧,拜托你,每年清明到这里来一趟,锄锄野草,培培土。表现了毛泽东既敬悼自己的双亲,又禁止动用民间财富来为个人家事谋利,透露出一个乡情绵绵、公私分明的农民儿子的亲民心态。
当乡亲们闻讯毛泽东回到家乡,都兴奋喜悦地来迎接他和问候他,既有与他同辈和相知的老人,也有从未见过他本人的后生。毛泽东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从关心当地老百姓喝的水,一直问询到田里的庄稼一年亩产多少斤。当他听到基层干部虚报产量,不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一定要如实地对待生产,对待群众,对待自己。做人民的公仆,就应该时时处处对人民负责。从这件小事中反映出的干部作风和社会思潮,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的内心,使他对正在全国开展的大跃进及由此带来的偏差和缺点,有了更深的忧虑和纠正的决心。
《毛泽东回韶山》的戏剧高潮和情感高潮,是毛泽东宴请乡亲们的动人场面。当十三阿婆将那双32年前为毛泽东做的青布鞋送到毛泽东手里的时候,乡亲们思念领袖、爱护领袖的情感到达了最浓厚的瞬间。这个难忘的集体乡宴的场面,表现了当年物质尚不丰富的农村生活真实的情况,也表现了第一代领导人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从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为今天中国走向小康社会打下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回韶山》中扮演毛泽东的演员红心,是首次踏入电影领域的特型演员。为了能演好毛泽东,红心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参加了表演进修班,在王淑琰教授的辅导下,经过一年半的训练和排练,在专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努力研究和阅读毛泽东著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使他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逐渐加深了对毛泽东伟大人格和思想境界的理解,进而摸索到扮演领袖人物的初步途径。在毛泽东与乡亲们一同谈心,对虚报粮食产量的忧心和招待乡亲们共进晚餐的场面中,红心的表演比较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和神态,使观众感受到一位深入民间,与百姓患难与共的人民领袖的真情流露。
在充分肯定影片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必要指出存在的某些不足。影片开头有一段戏,描写毛泽东还没有回到韶山之前,当地的公安人员受命布置保卫任务,气氛显得太过紧张。毛泽东是个很随意的人,很强调轻车简从,不喜欢大张旗鼓的惊动民众。这个意见反映了今天的创作人员对如何准确把握当年领袖人物的真实思想和工作作风,还有加强认识、加强了解的很大必要。此外,这部影片在导演的镜头处理和摄影的光线上,有些段落不尽理想,在室内光线的处理中,因为照明配合的不够细腻、周到,影响了毛泽东形象的完美表现。如果辅助光的运用更精到些,化妆造型更细致些,毛泽东脸部形象是能得到更完美的表现的。相信在今后的领袖题材电影拍摄中,一定能得到改进和提高,使毛泽东和其他领袖形象在广大观众心目中,留下更完美的永存的记忆!(倪震)
请 您 评 论 进入社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