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锦赛战火已经燃烧了三天,赛前矢志有所作为的中国队,发挥不理想。作为北京奥运会前一次最重要的整体实力检阅,中国队此番精英尽出,掏出了几乎全部“家底”。然而三分之一的赛程过去,事先被寄予厚望的马拉松、竞走、跳高等项目一败再败,令人扼腕。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男子20公里竞走名将李高波,个人最好成绩为1小时18分17秒,在去年名列世界第一,此次比赛他仅仅走出1小时25分30秒,名列第13;有“朱建华第二”之称的男子跳高新秀黄海强,去年田径世青赛上跃过2米32,勇夺冠军,此次仅跳过2米19,预赛即被淘汰;马拉松选手邓海洋,保持着2小时10分50秒的全国纪录,这个成绩足足比本届世锦赛冠军的成绩快出5分钟,然而此次大赛他的成绩是2小时29分34秒,只获得第36名。
前后对比,反差之大令人费解。说天气炎热影响了发挥,但是老天对每个选手都是公平的。何况与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的我们,总不会比欧美非选手更加不适应天气、饮食吧。
正常发挥为啥那么难?有几个例子让人深思:某马拉松选手失利后说,咱们与高手同场竞技的机会太少,突然一碰到,自己习惯的节奏立马被打乱;另一选手说,对高温和陌生环境不适应,在比赛中听不见教练的指令,不知道怎么分配体力;还有一个选手,乘坐地铁前往赛场,竟然坐错方向,比赛快开始了才匆匆赶到。
咱们队员的吃苦精神没得说,为国争光的愿望也不弱于任何一国选手。但是这种成绩的反差,这些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故事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用一名马拉松选手的话说:出去见世面太少、与高手过招太少、选手的自理能力太弱、太依赖教练。
以赛促练与以练促赛孰强孰弱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无数的事实证明,除了极个别特殊项目以外,积极地走出去,以赛促练,多与世界各国的高水平选手过招,不断吸纳他人之长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这样做,远比“圈养”式的埋头训练强得多。
在中国田径队,心理素质最好、比赛能力最强、关键时刻最不犯怵的是两个人:刘翔以及女子撑杆跳高选手高淑英。这两个人,恰恰都是外出比赛最多、与高手过招最多的人。刘翔撇开不论,前些年发展一直陷于停顿的高淑英,近年来一直独自在美国训练,衣食住行全凭个人操持。几年下来,她不但有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比赛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宋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