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11时10分,一位在地震废墟中被救出的3岁的儿童,从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手术室推出,早以等在门口的爸爸、妈妈迎上前,虽然儿子手术后还没苏醒,可妈妈还是低下头,深情地在儿子的小脸颊上轻轻地亲了一下。这位被做手术的小朋友叫朗铮,今年才三岁。5月12日,地震发生时,他在北川县曲山幼儿园废墟中被救出时,在解放军叔叔抬的担架上,他抬起右手向解放军叔叔致敬,这一敬礼的动作被媒体传播后,感动了千万个读者。 中新社发 成和平 摄
|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灾区的孩子们需要的并非上镜头、出场面、参加各种盛大的仪式,而是耐心的生活照顾、学习帮助和心理辅导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慰问、支持和帮助。甚至还有不少人士建议,奥运开幕式应挑选在地震中幸存的“敬礼娃娃”郎铮来点燃主火炬,以体现中国政府和社会对生命的重视、对人性的关怀。
个人认为,这种想法的动机很好,但形式欠妥。
灾区儿童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关怀
不错,现代政府和文明社会,理应重视生命、关怀人性,不能因为奥运盛会的热烈,就忘记地震灾民的痛苦。但热心的人们在提出这样的建议时,有没有想过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些幸存儿童是否受得了这样的关怀?
据报道,在重灾区某些村庄和学校,80%以上的儿童失去了家人或朋友,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多震后心理问题,如不敢入睡、怕震动、怕黑、怕和陌生人交往等。据参加过日本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专家称,大地震后的心理障碍通常需要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慢慢平复。
此时此刻,这些孩子当然需要关怀、需要重视,但他们所需要的关怀和重视并非上镜头、出场面、参加各种盛大的仪式,而是耐心的生活照顾、学习帮助和心理辅导。只有那些不起眼、不轰动但不可或缺的有形或无形的帮助,才能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回归正常生活,让他们勇于重新面对社会、拥抱未来。
新闻媒体不要过于“勤奋”
事实也的确如此。此次赈灾过程中,新闻媒体的及时跟进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一些新闻工作者由于缺乏经验或职业习惯,过于“勤奋”地将镜头对准早已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的灾区幸存儿童,给部分幸存儿童增添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扰。这一点,从一些活动中,那些被特意从灾区请上台的儿童的茫然眼神和悲痛表情中,便可见一斑。相信人们请他们参与这样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他们、爱护他们,但如果这种帮助和爱护反倒可能给虚弱的他们带来更多伤害和痛苦,那么就应该慎重一点为好。
也许有人会说,奥运是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在这样的场合突出地震灾害,突出幸存儿童,有助于在全世界面前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有助于灾区恢复重建得到海内外更多人士的关注和帮助。这些想法的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感人场面对于旁观者而言可能催人泪下,可能感到意义非凡,但亲身经历过生死一线、体会着失去亲朋好友痛苦的灾区幸存儿童,他们的现场感受会怎样?好心的人们难道真的忍心,让他们好不容易结痂的身心创伤因为这样的“感动场面”,在大庭广众之下重新被撕开一回?这样的做法,对国家形象未必就是正面帮助,而对于当事人则不免过于残酷了。
更应该照顾个体的需要
对人性的关怀,更应该照顾的是个体的需要,而不是关怀者的需要。此时此刻的灾区儿童究竟需要什么,大家都不妨将心比心,好好去想一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们也许更需要和新的老师、同伴,和劫后余生的亲人朋友在一起,在平静的氛围里慢慢抚平身心的创伤,而并不需要什么镜头、什么仪式。
因此,每一个好心人、热心人在提出诸如“灾区幸存儿童点燃奥运开幕式主火炬”这类建议时,都应该先设身处地,为这些不幸的孩子们、为这些孩子们的不幸,想一想,再想一想。
(作者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华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