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世锦赛止步于16强,让国手“走出去”留洋“取经”,在更高水平的对抗中经受“洗礼”的呼声又响起。但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谈何容易。
人家要不要?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球员的实力还达不到可以融入欧美联赛的水平。细细数来,中国男篮出国打球的球员不止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刘涛到后来的马健、巴特尔,到随后登陆NBA的王治郅、姚明,大浪淘沙般只有姚明一人依靠独有的身高、勤奋和人格魅力最终站住了脚跟。也有年轻球员出国潇洒走了一回,包括唐振东、薛玉洋等,他们不过是去观摩、试训而已。
“对方俱乐部要你干什么?是要对队伍有用、能上场得分的人。别人又没有义务为我们培养人才”,上海东方男篮主教练李秋平总结说。
刘炜在国内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技术型控卫,但前年他去NBA国王队试训后发现,很难跟上对方的节奏。后来,有心“引进”刘炜的悉尼国王队在看他打了一场全明星赛后,还是因为觉得“用”不上而放弃了。
欧洲篮协一位官员曾经说过,他们欢迎中国球员去欧洲打球,不过“起码要有打NBA的水平吧”。能符合这个要求的,除了正式登陆NBA的三人外,他只提到了易建联。的确,哪家欧美俱乐部会从中国要一个连替补都不一定打得上的人呢?
我们放不放?
即便国外俱乐部相中了我们的球员,球员所属的俱乐部“舍得”放吗?拿广东宏远俱乐部来说,失去主力易建联,球队想要拿冠军,难度恐怕不小。前CBA冠军上海东方男篮近年成绩下滑,与姚明去NBA打球也不无关系。
有的俱乐部从长远发展考虑,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但有的俱乐部认为,触手可及的冠军所带来的市场回报,远远比球员个人发展或几年后球队的前景更为重要。
当然,不“放”球员出国打球,也并不完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也会衡量,球员出去能打上比赛吗?如果根本上不了场,甚至只能在欧美国家那些水平还不如CBA联赛的低级别联赛中“委曲求全”,还不如不“放”。
改进CBA?
有人觉得,与其勉为其难地“留洋”取经,不如提高CBA联赛水平。不过,目前的CBA也正遭遇瓶颈。年轻选手中能顶的少,能冲的更少!按锏焦叶铀降囊簿驼饧父鋈,怎么提高?”李秋平说。外援呢?“现在的外援水平不如以前了,来的都是国外联赛中二三流球员,顶级的人家不肯来。要请一个顶级的外援得花几百万元,等于一家俱乐部几年的开销!
李秋平认为,我们的球员若能经常与欧美强队打比赛,进步会比较明显。但预算上的捉襟见肘,多少也限制了中国各篮球俱乐部为自己的队伍寻找强手对抗。偶尔出国打比赛,又是在对方赛季间隙,对方仅派替补队员“应付”,效果自然不会好。(薛淼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