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刊登台湾政治评论员胡忠信的文章指出,两岸未来的发展,已成为马英九上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经贸是台湾命运之所系,两岸关系的死结必须松绑,台湾内部的人民活力,必须再释放,两岸又回到1990年代“创造性模糊”的互动轨道,以经贸平台为基础,逐渐建立互信,“胡萧会”是奠定了好的开始。
文章说,4月12日胡锦涛与萧万长的会面,的确开启了历史新契机,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互动的创举,终结了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以来的冷战状态,也为未来的两岸互动营造了新条件,用物理学的“重力加速度”形容,就是有了新的动力与能量,我们必须以“新思维”来重新面对新的两岸关系。
马英九、萧万长以58%得票率当选下任“正副总统”,而“入联公投”、“返联公投”皆因未过半而使大陆松了一口气,大陆正透过博鳌论坛的“胡萧会”向全世界宣示,在台海问题上,大陆愿意采取“和解”与“对话”的态度。
3月22日台湾“大选”以后,胡锦涛、温家宝两位领导人在不同场合释出“九二共识”的讯息,间接承认两岸问题将回到“创造性模糊”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萧万长适时表达有意赴海南参加博鳌论坛,大陆也以应有的礼数与规格加以回应,两岸又回到了营造良好气氛“摸石头过河”的搭桥阶段。
“胡萧会”改变两岸“准敌对状态”
文章指出,如果马、萧两人没有大胜民进党两百二十一万票的优势,萧万长就没有跨海赴海南的气势。选后民进党士气瓦解,陷入了内斗的泥沼,已无心也无力唱衰萧万长海南之行,哪怕民进党人士在“台胞证”、“矮化”、“二十五万元美金入会费”大作文章,但挟着高民意支持,台湾主流民意基本上抱着“乐观其成”的态度,即使吕秀莲“副总统”最后都改口肯定此行“有助两岸关系的和缓”,大江东流挡不住,两岸“三通”可谓大势所趋。
文章认为,“胡萧会”不仅是一个“事件”,还是一个“历史事件”,改变了两岸的“准敌对状态”。从台湾的观点来说,捷运改变了台北人、高雄人的空间观念,高铁改变了台湾人的空间观念,“胡萧会”则改变了台湾人对中国大陆的态度!翱捶ǜ谋,世界观就改变!薄昂艋帷钡乃南罱崧郏阂、两岸直航。二、大陆客来台。三、经贸关系正常化。四、恢复两岸协商机制。势将改变台湾人对大陆的空间观念,从台北搭飞机到大陆、北京或任何一个重要城市已指日可待,台湾面对“东协加三”恐被边缘化的疑虑也降低不少。
改善台民对大陆领导人印象
文章表示,胡锦涛在“胡萧会”采取务实、理性、自信的作法,也改善了台湾人民对大陆领导人的印象。萧万长提出“搁置争议,追求双赢”,获得了胡锦涛的善意回应;如果双方又在“一中原则”做没完没了的争议,只在形式上逞口舌之争,必然又回到“各自表述”的无共识状态。胡锦涛定调“胡萧会”是“历史的契机”,从会后国际各大媒体的高度肯定,以及美国国务院的公开支持,均可见两岸又回到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处理不好两岸关系,就做不好台湾的领导人,陈水扁过去八年的作为正是一个负面示范,马英九透过“胡萧会”已为未来两岸关系创造了好条件。然而,此并不意味两岸关系就此进入坦途,仍然有42%的选票投给民进党,他们对“一中原则”、“一中各表”仍抱疑虑或反对态度,马英九若在内部未能处理好反对声浪,甚至引来社会运动的抗争,将使马英九陷入腹背掣肘的困境。李登辉处理两岸关系时未引起当时反对党民进党的反弹,正是花费了非常多的沟通、对话,此足为马英九借鉴。此外,台湾媒体已形成非常强大的监督机制,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也必须摊在阳光下进行,台湾已不允许“密室政治”的运作空间存在。
正如管理学的“瓦伦达效应”,走钢索的瓦伦达必须保持理性、感性的动态平衡,如果一直担心从钢索上掉下来,最后还是会失足掉下钢索。两岸关系如同走钢索,马英九必然要承受反对党的压力以及媒体的渲染报道,若被“卖台”、“矮化”所恐吓而顾此失彼、瞻前顾后,最后将一事无成而陷入空转。陈水扁将台湾与美国关系、两岸关系推到谷底,足为马英九之戒;陈水扁举棋不定、率性行事、只顾选举利益,最后陷入了“瓦伦达效应”的死胡同。
两岸关系回归良性互动
经贸是台湾命运之所系,两岸关系的死结必须松绑,台湾内部的人民活力,必须再释放,两岸又回到1990年代“创造性模糊”的互动轨道,以经贸平台为基础,逐渐建立互信,“胡萧会”是奠定了好的开始。
文章最后表示,“危机就是转机”,历经2008年台湾“大选”与“公投”事件,台湾“借力使力”、“置身事内”再度搭桥,双方领导人“面对面”、“眼对眼”的“情境管理”,当然为未来双方良性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助降低两岸紧张。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