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1日电 一边强调“和解共生”,一边又抛出“强奸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谢长廷?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摘要如下:
“在我主政和执政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必须充分照顾弱势族群,一再强调,我们的社会必须提倡‘共生’。我个人对‘共生’的理解是,共生是人类自然的责任。你想活下去,也应该和别人一起活下去,没有权利去摧毁别人!
“我们过去请了一位管家来管我们,这个管家杀我们的人,强奸我们的女儿,抢我们的财产,我们要原谅他,我们可以原谅他,可以忘记,但是我们不能接受他们又要来当我们的管家!
没错,这些都是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的话。前者是他接受本报特约记者专访时,对于个人“共生”主张的注解,后者则是他在台北市龙山寺纪念解严20周年的活动上,批判过去国民党政权的激烈言论。
短短两句话,其中内容虽不矛盾,却似乎透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性格,尤其刚巧在本报上星期日刊登专访的同一天,台湾媒体也大篇幅报道有关其在稍早一天耸人听闻的“强奸论”,旁观谢长廷变换于温和与激进之间的强烈语言风格对比,确实让人不得不沉思良久。
姑且不论“强奸论”的历史准确性,反思之余回头检视谢长廷在专访所说的另外一句话:“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斗来斗去,实在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也能有一番新的体会。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谢长廷?他的信念是“和解共生”还是“敌我分明”?其实答案极可能指向两者都是,关键在于对象、场合与时机。
身为民进党“创党十人小组”成员的谢长廷,无论是论述能力、语言色彩或思维深度向来备受认可,民主进步的党名就是出自他当年的建议,但民进党能从党外运动的街头路线、议会体制路线到最终政党轮替上台执政,靠的不光是政治人物的个人实力,它也擅长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提出诉求。
那天在龙山寺的谢长廷想必是想象自己回到当年投身反对运动的时代。与其说他得意忘形,不如说他清楚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熟悉民进党历史的支持者,选战既已开打,他又怎么会放过动员“自己人”的机会?
面对国际媒体,谢长廷必然有另一番计算。很明显的是,深知国际高度关注两岸课题的他,积极经营的是另一种态度积极、理性的形象。除了本报专访内容,日前收看他接受凤凰电视的专访,以及从较早时国际媒体记者会所得的印象,展现的都是一个深刻及细腻思考的谢长廷。
谢长廷的多重角色扮演体现的其实正是他的两难处境,因为曾提出“宪法一中”的看法而在党内候选人初选过程中备受围剿,好不容易出线后在阐述个人理念同时自然必须左顾右盼,以免偏离陈水扁设定的政策框架太远,连带失去绿营核心支持者的认同。这种必要的另类钢索政治,也意味着他毫无选择地将继续“政治性格分裂”下去。
谢长廷昨天启程前往美国,进行十天的“爱与信任”访问,有人说这是一次“总统大选”前的“面试”。届时美国将接触到哪一个谢长廷,而谢长廷又将如何诠释新时代的两岸关系和台美关系,其实不想也可以知道。 (曾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