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陆所教授邵宗海的文章,从几个问题着手,反思了解严20年后台湾社会的真实想法。原文摘录如下:
1987年年底,蒋经国正式宣告解除戒严,于是党禁、报禁以及禁止台湾人民前往大陆的限制开始解除。这对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建立以及两岸关系的和谐,都应该存有正面的意义与影响。
但是,20年过去了,台湾在2000年一场“大选”还让1986年才成立的民进党赢得政权,民主政治的发展到底口碑如何?言论自由的标榜到底评价如何?恐怕在岛内贬褒不一。即使走出台湾,有关评价在很多地方也是有很大落差。
最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应该是最能反应解严20年后台湾社会真实的想法:
第一,民主政治的发展应该是追寻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一昧在过去的疤痕中再制造新伤口。但是,最近民进党政府主办“纪念解严廿周年”的活动,并没有看到“抛弃悲情历史记忆”的宽容胸怀,也没有听到“架构未来和谐社会”的前瞻蓝图,只见对旧政权的大肆批判,以及对国民党的尽情抹黑,再度升高社会的激情与对立。
第二,台湾的选举一向扑朔迷离,选情难测。其中最重要的症结,是台湾不将选情建立在“政见导向”的框架下解读。它有一个很感性的选民结构,那就是“统独冲突”与“族群对立”的因素,往往使理性辩论变得空间窄小,进而一句口号或是“两颗子弹事件”,都可以使选情翻盘。这样的结构与这样的变化,让很多关心民主政治健全发展的人感到挫折与无奈。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戏码在解严20年之后居然仍在上演。
第三,20年之前,许多有识之士前赴后进,最重要的是争取言论自由,这也是民主政治中很可贵的一环?墒墙裉欤ㄍ骞倘挥行问缴系难月圩杂,但大家在心理上却需要做好被扣“帽子”的准备。最典型的例子是,虽然表面上任何人都有言论自由,但与“中国统一”有关的看法,对中国正面的评价,反对“台湾独立”的讲法,不同意“台湾主体”的论述,不会讲闽南话,主张文言文等等,都被说成“不爱台湾”。
结果,只要与民进党和“台独”团体有不同思考的人士,都会被扣上“统派”的帽子。但是,“独”性的朋友却忘记了,这些人与他们一样,都曾在台湾这块土地上一起努力、耕耘与奋斗。不能因为“政治目标”不同而否决他们的贡献。更重要的,争取了几十年的言论自由,今天还要竖立另外一道门槛?
假如再论,解严20年后的今天,台湾经济不进反退,每天报纸出现的新闻不是“一家烧炭或上吊死亡”,就是“政商勾结,掏空企业”。加上社会正义荡然无存,权贵子弟挥洒特权,人民痛苦指数日益上升。因此,在执政党大肆庆祝“解严”时,多数台湾人会感到“与我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