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制台湾政局演变的因素很多,有政党自身改造能否得到选民认同问题,有公共政策能否得到选民赞成问题,有大陆政策能否得到民众支持问题,各政党在上述三点着力外,正在发酵的“四大焦点”,成为影响台湾政局调整的重要因素,制约着2008年3月以前的蓝绿阵营间的政治较量——影响台湾政局四大焦点
争夺“执政”权:蓝绿较量的关键
2006年12月9日北高市长选举出现的蓝北绿高、维持现状的结果,因素很多,主要是在统“独”冲突、族群对立、南北分裂和社会分化基础上形成的蓝绿两大基本盘,成为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的“超级标准”。
北高市长选举的结果,对台湾政局产生重大影响,被称为2007年12月举行的第7届“立委”选举热身赛、2008年3月“总统”选举的“前哨战”。其意义在于,一是结束了民进党的“三连败效应”。民进党先后遭受2004年12月第6届“立委”选举、2005年12月县市长选举的失败,自然给人们带来了民进党是否会“三连败”的期待。北高选举结果表明民进党稳住败局,提醒泛蓝军和社会舆论,必须重视泛绿军特别是民进党的实力。二是对国民党的过高期待有所调整。社会上普遍认为国民党应该南北双赢,高雄失利带来人们对国民党的失望,敲响对国民党的警钟:夺取2008年执政权的道路并不平坦,与民进党的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三是选举结果对蓝绿内部的政治结构重组产生影响。在泛蓝军内,对马英九的批评,有助于国民党再出发。同时,国亲两党成立政党联盟,协调作战。在泛绿军内,谢长廷“虽败犹荣”,改变了民进党原有的政治生态。总之,蓝绿双方从北高市长选举中,总结经验教训,开始重新定位,重在稳定基本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中间路线”,吸引中间选民,增加打赢两场选战找保险系数。四是注重内功,国民党和民进党的重点,都在改善党的体质,并且把全部精力投入选举的准备。
“法理台独”:警惕民进党制造重大事变
陈水扁当局在“二阶段宪改”名义下,图谋把“中华民国宪法”中象征“两岸属于一国”的相关条文,修改为“台湾是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国号叫中华民国”的类似表述,在“根本大法”中完成“台独的法源建设”!胺ɡ硖ǘ馈笔窃谥圃煲烟ㄍ宕又泄至殉鋈サ亩裥允卤。对于陈水扁当局来说,“法理台独”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既是奋斗目标,也是“固权”手段;既是陈水扁的脱困招数,也是民进党的拉票动员。
对于泛绿军来说,“法理台独”与选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选举是出台“法理台独”举措的机会。对于泛绿阵营来说,政治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个人理智处于混乱状态,胜负情绪处于极端状态,陈水扁和民进党其他负责人正好利用这种环境和气氛,每到选举就推出新的“台独”主张。二是“法理台独”是泛绿军进行政治动员的最好手段。泛绿军宣扬“民主”没有政治优势,执政失误没有政绩优势,贪污腐败没有形象优势,限制交流没有经济优势,因此没有执政政绩值得宣传,没有公共政策值得宣讲,没有大陆政策值得实施,没有有效手段稳定社会,没有正确决策提升实力,唯一办法是借助“法理台独”进行政治动员,煽动统“独”、省籍、族群对立,刺激“台独民粹”情绪,为选举造势。三是“法理台独”对泛蓝军形成较大威胁:“法理台独”动员下的泛绿阵营,政治暴发力大,往往在选举的最后关头改变选举结果;“法理台独”刺激下的“台独”民意,容易走向极端,往往在投票前制造事端、在计票时舞弊作票;“法理台独”修饰的理论基础,欺骗功能较强,往往是在“爱台湾”、“本土化”和“主体性”的口号下展开,反击的难度较大。正是因为“法理台独”在选举中的独特作用,已经成为争夺新一届“立法”权和“执政”权过程中,陈水扁当局的必用招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