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早对马英九有印象,是在1993年。当时担任“法务部长”的他常常上电视,具体讲什么记不清了,那时我刚念中学,大家都在玩,没有人关注这些。只是记得那时他的脸上还没这么多皱纹,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马哥”。
马英九的仕途,平稳而顺遂。从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到李登辉时代担任“法务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1998年,马英九本来说很多次不选台北市长,后来还是选了。后来一做就是8年,还经常要跟“中央”对立。也有人认为,如果1998年他不抢市长,2000年陈水扁也未必选得上“总统”。不过这是有点马后炮的说法了。台北市长8年的政绩,对马英九角逐2008大位是重要的保证。李登辉和陈水扁在当选前,均曾担任过台北市市长。
至于谢长廷,经历也不遑多让,同样是台大法律系毕业并曾赴日本留学。在绿营中他是属于色彩较不鲜明的,形象比较务实温和。1996年“大选”他也曾经担任民进党候选人彭明敏的副手,对于“大选”并不陌生。
与马英九1998、2002两次当选台北市长相比,谢长廷则是两次当选高雄市长,并在第二任任期尚未届满时即被调任“行政院长”,可见其能力和受到重视的程度。和陈水扁相比,谢长廷则是显得较有器量与国际观。2005年他在担任“行政院长”时,着眼于政党恶斗而提出“和解共生”的理念,对蓝、绿而言都是有益的,但必须落实而不能空谈。
马英九仍然有棱角,而谢长廷稍微圆融。这是我认为两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关于2008年的选举,报章上很热闹,许多政论家也纷纷提出意见及预测,但其实普通台湾民众周围并没有出现热烈的讨论。尽管我们家比较偏向泛蓝,但和大多数台湾家庭一样,我们家里也是不谈政治的,到投票日也是各自投各自的,也不交流。
2008年选举讨论还不热烈的更深层原因,在于如果是够熟的朋友,自然想得到对方支持谁,这就不需要问;若是不熟的人,谈到彼此立场不一,则难免有言不及义的尴尬,这就是族群割裂的效应,逼着你必须选边站。
其实,对于台湾2300万人而言,2008年的“大选”是一个考验,并不是只要当一头“会投票的驴”就行了。多年来,蓝绿阵营为了争取选票,致力于塑造政治明星,每逢选举必投下大规模的经费造势,使得政治人物的专长在于打选战、利用媒体,而非服务民众。大多数民众对于生活周遭的事务,不见得都能清楚了解政策的制订与执行过程;进步的民主仍然应该由菁英起示范作用,而非只赋予人民投票权,却没有教育他们如何使用。经?杉摹耙榛帷贝蚣苡氩宦罢钡拿裰诖蠊婺<,似乎不是成熟的民主该有的现象吧?(景华)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