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
-北京市流动人口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其家庭化的趋势明显
-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原因
-流动人口在京滞留时间较长,很多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北京人”
-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但在进城后流动劳动力继续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空前活跃,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北京市作为首都和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是全国流动人口的三大聚集区之一。最新的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底,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573万人,比2000年增加10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2万人,年均增长69%(北京市统计局,2006)。如此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给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及时了解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特点和发展变动趋势,同时为相关部门制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6年9~10月组织了“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本文主要利用这次最新的调查数据,分析在京流动人口的结构、分布、经济状况和居住状况等特征,探讨在京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居住条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流动人口性别比不断降低
此次调查得到的北京市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23,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从时期对比上看,最近10年来,流动人口性别比有明显下降的趋势。1994年,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73;1997年,流动人口性别比高达195。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市流动人口性别比降至128。2006年,流动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下降到123。北京市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变动的这一历史过程表明,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加入到流动人口队伍中来。
●15岁以上流动人口中,有配偶者占3/4;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
本次调查显示,在15岁以上流动人口中,未婚者占22.4%,有配偶者占75.4%,未婚同居、离婚者和丧偶者分别占15%、0.3%和0.4%。
过去10多年来,流动人口中未婚者所占比例迅速下降。1994年,北京市流动人口中未婚者所占比例为34.1%;1997年,该比例为42.1%,2006年则大幅度降至22%。
在已婚流动人口中,75.3%的流动人口与配偶同时在京流动。综合前述可以看出,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十分明显。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或夫妇携子女在京流动已成为当前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0.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者占18.9%,未上过学者占4.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年,虽然比200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1年左右,但高于全国总人口平均水平,更大大高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
流动人口常常被贴上“低素质”人口的标签。但上述结果提醒我们,一味简单地以“低素质”来概括流动人口是不符合实际的。
●流动人口在京滞留时间较长,很多流动人口已成为事实上的“北京人”
流动人口平均在京居住时间长达4.8年。尽管流动人口以最近2年来京的居多(占44.5%),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京时间超过5年者达到38.8%。在京滞留时间为5~9年的流动人口占25.3%,居住10年以上者占13.5%。很多流动人口在北京生活多年,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北京人”。因此,应该考虑这些在京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切实把流动人口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中。
●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
离开家乡外出流动,可以有很多地方可去。那么,在京流动人口为什么选择流动到北京呢?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所具有的较多就业机会,较高经济收入水平等经济优势成为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京的最主要“拉力”!罢跚唷笔橇鞫丝谘≡窭幢本┑淖钪饕,占全部流动人口的51.8%。此外,分别有11%和12.4%的流动人口来京的原因是“能学技术,长本领”和“可以开眼界,见世面”(参见文中列表)。
●1/3以上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无人介绍”,“有组织”的流动极少
在北京市流动人口中,没人介绍就直接流向北京者达到37.1%。其余流动人口则有人介绍,其中,通过近亲介绍来京的流动人口占26.6%,通过同村老乡介绍来京的占17.9%,通过朋友介绍来京的占9.2%?杉,亲友和邻里网络是流动人口来京的主要途径。
相反,通过用工单位上门招工和当地集体组织来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分别只占13%和0.9%,“有组织”的流动极少。
近年来,有关部门不断呼吁和提倡“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调查结果表明,这种引导还极其微不足道。各级政府如何在人口有序流动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
流动人口在老家的职业构成以务农为主。但外出流动后,其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比例最高的农业劳动者变成了比例最低的职业,所占比例从原来的50.4%下降到了第一次流动后的0.4%。一般来说,农业劳动者阶层具有高度稳定性,他们是经济条件最差、社会地位最低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只能少量输出而几乎不流入的社会流动模式”(陆学艺,2004)。向城市流动和接受较高的教育是他们向上流动到其他阶层的主要途径。通过向城市流动,这些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地位最低的阶层流向了地位相对较高的其他阶层。流动人口在流动后彻底实现了职业构成的“非农化”。我们在调查中收集了流动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后的第一份职业信息。结果表明,流动劳动力进城后获得的第一份职业以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等职业为主,分别占49.3%和36.1%。关键在于,他们中务农者的比例已由50%下降到0.4%。应该说,这种向城市流动的过程,是当前我国广大农业劳动者实现职业身份“非农化”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进城以后,流动劳动力职业身份继续“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
北京市流动人口中35.4%的人有过两次以上的流动经历。通过比较这部分流动人口进城后的第一份职业与目前职业构成的变化,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在进城后职业地位趋于稳定,进一步向上流动的机会明显减少。第一次流动后的职业构成与当前职业构成相比,除商业服务业人员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这两大类之间的比例构成有所变化以外,其余类别的职业构成比例基本没有变化,尤其是职业地位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两类的比例基本没有变化。
(作者翟振武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段成荣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毕秋灵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
背景资料
本项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分为两个部分:流动人口和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依据本次调查的定义,流动人口是指在京居住一个月以上、无北京市户籍的人员。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则是指向前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员。在本次调查中,流动人口和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均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 这次调查共收集到流动人口的调查问卷4078份,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房东的调查问卷715份。(翟振武 段成荣 毕秋灵)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