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第二天,台湾作家刘墉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别让地震毁了你》,文中提到:“由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经验可以知道,当车库中躲在车子里的人被压死时,同时躲在车与车之间的人可能没事;躲在桌子下面被压死,蹲在钢琴旁边的可能活命。因为碰上大地震,屋顶和梁垮塌下来的时候,屋里那些结实的东西可能撑住,留下下面一小块活命的空间。至于躲在桌下床下的,则可能被桌子和床架压到!
随后网上出现了一篇名为《电视中教的避震求生法有严重错误》的文章,文中以图示与讲解的方法说明了“地震躲在桌子或床下”这一做法是错误的。这篇文章近日在各大论坛、QQ群中广为流传。
“可是这样风险太大,天花板砸下来可能还是会砸到自己。最好还是找个不会被砸到的地方。”复旦大学学生晓明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说,他觉得文章中的方法还是不保险。
遭遇地震时,你会怎么做?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腾讯网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1232人参加)结果显示,73.8%的人认为应该躲到“厕所等空间小、有支撑物的地方”,61.1%的人认为应该“在屋内相对安全处等待第一波震荡过去后,再想办法逃出屋外”,52.3%的人选择“躲在桌子、床等坚固的家具下面”。
曾经历过1996年云南丽江七级地震的纳西族大学生杨顺祥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屋子开始晃了,舅舅在外面喊:‘地震了,躲到桌子底下!’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蒙了。但是还是下意识地往桌子下钻。”
躲在桌子或床等家具下的方法到底正确不正确?记者询问了几位在自救与;矸矫娴淖ㄒ等耸俊
北京大学红十字会副主任医师牛清认为,躲在桌子或床底下不明智!白烂嬗氪裁娑疾皇呛芙崾担苋菀籽顾,躲在下面很可能被压住动不了!彼衔阍谧雷踊蛘叽驳牟嗝娓髦!叭绻鸺侗冉洗螅ゲ阊瓜吕,什么都没有用。这样刚好有个支撑斜面,就可以形成一个三角空间。”
在北京大学开设“;芾怼毕喙乜纬痰某跸ɡ鲜λ,时代不同了,当年大都是平房,土木结构多,坍塌的东西力量不大,现在是大楼多,钢筋混凝土多,一旦坍塌,在家具下面可能更危险。同时,判断头上的状况和承重墙很重要,在坚固的家具之间要比家具下面更安全一些。
地震时应不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逃出屋外,什么时机是逃到屋外的最好时机?
调查显示,当遇到地震时,30.3%的人选择“迅速判断地震的振幅与振动方式再决定逃生方式”,23.5%的人表示会“马上想尽办法离开房屋”。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牛清医师正待在天津,当时天津震感也十分强烈,“门都打不开,几秒钟后墙皮开始往下掉,”他说,“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震感整个过程就半分钟,太短暂了,没办法逃出去,只能赶在间歇时赶紧跑。总之震的时候是不可能考虑往外逃的,应该尽量就近躲避!
初晓波也不同意盲目外逃。他说,震级特别巨大时,能够反应的时间很短。在震动间隙向屋外避难时,也要知道如何进行,不要全部挤在一起,不能坐电梯,逃出去了也不要站在楼下或墙下,否则很可能被压在倒塌物下!
“当地震发生的一刹那,人可能会发蒙,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躲藏,很多动作都是下意识的。”西安市民陈剑说。
刘墉在博客中就建议大家在平时就考虑好自己所在的屋子里哪里才是最安全的。初晓波也建议平时多观察紧急出口在哪儿,考虑好一旦发生危险时的逃生路线。
但本次调查显示,表示平时就会“留心寻找并确定逃生应急设备(如安全通道、灭火器等)”的人只占43.2%。42.7%的人认为自己对灾难的应对及求生知识掌握得“不好”,45.2%的人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更多”,这两部分人共占87.9%。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好、较全面”的只占6.0%。
家在北京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天意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只开展过火灾相关的逃生演习,还没开展过地震或其他方面的灾情演习。
调查中,高达94.1%的人表示希望参加灾难应对及求生技巧类演习,但85.3%的人从未参加过。
北京大学学生郭相葳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过一年交换学生。她告诉记者,“我感觉日本人很认真地考虑了防灾救灾的方方面面。”她宿舍的门上贴着一张清晰的求生路线图,标明离房间最近的求生出口和器材。阳台(11楼)有求生滑梯,可以自动弹出。每个街区都有两三个避震中心,位置紧邻学校,演习和救生器材的检修也很频繁。
调查显示,72.5%的人是通过网络来了解求生知识,65.%的人从电视、广播等媒体了解,只有24.0%的人是通过学?翁。
“上学时学校一般都教过一些简单的知识,但很多细节问题和复杂的情况大家都还不知道。逃生知识应该进课堂,进书本,进脑袋!蔽浜捍笱а苹杷。
牛清认为,求生知识和技能应该是人们日常知识的一部分!肮谄绞庇Ω醚梢恍┫肮,随身带一些水,口罩,报警装置之类,必要的时候就可以用上!
同时他也对教育现状表示担忧。“唐山地震以前就有知识普及,但30年来基本上都淡忘了。这种普及应该是连续的,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他认为,应该把求生教育深入到大众日常生活之中,要在平时就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民众形成抗震意识。(实习生 娜迪娅 童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