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重阳节,不少年轻人都在打算向父母赠送礼物。尽管重阳节的初始内涵并非关爱父母,而在于避灾疫(夏冬时节易感时疾,于是人们习惯以出外登高野游、佩茱萸、饮菊花酒等方式来纾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避忌心理渐渐淡化,祈寿敬老的意味却越来越浓厚,1989年我国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呼唤全社会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把重阳当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父母节”。
不过,重阳节似乎总是不如舶来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那么越过越热闹。这或许是因为,重阳节的敬老意义仍显得有些空泛,不像洋“母亲节”、“父亲节”那么含义明确,更贴近个体情感需求。于是,重阳节虽然历史悠久但未能占得先机。
尽管如此,重阳节仍然因其古老和本土化而显示出生命力———每逢重阳节,除了商家炒作,免费体检、看望孤寡老人、老年艺术节等公益活动还是很常见。只不过,活动多由政府及学校等组织,民众的自发性尚显不足。也就是说,重阳节正从民俗节日向政府主导的节日形态转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不如更加突出重阳节在公益层面的内涵,将其构建为一个具有公共性特质的现代节日,引导人们多关注老年群体。这样做,或许能从一个侧面探索出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
作者:艾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