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媒体曾经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百姓生活告别排队时代,可以不用再为了白菜、肥皂这些日常用品去排到天昏地暗了。与这种排队时代同时结束的,还有中国经济的短缺时代。当时的评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但渐渐地我们又发现,排队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上学排队、买房排队、购车排队,直到生孩子、看病,统统要排队。4月26日《现代快报》惊呼:“排队经济时隔10年重回国人生活!”
今天,在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我们已经能够完全的市场化、商品化,但我们依然还是一个“排队大国”,这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或许以为,过去我们为了购买牙膏、肥皂、面粉等生活的基本用品而排队,今天,我们是在为买房、上学、就医,或者买车、银行理财而排队,这是不同社会发展条件下,两种层次的现象,从中折射出的是社会的进步。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对。在计划经济年代,虽然日用品短缺,但是城市居民在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还享有很多福利,大家需要排队购买的商品只能是集中于柴米油盐。今天,大家为了买房、看病、银行理财而排队,并不是因为市场上没有房子或者银行都关门,而是因为在这些领域资本垄断处于一种绝对优势地位。
有学者分析指出:“上个世纪的排队,是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能力不足所致——无力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应市;而今天的排队,则是生产和流通企业的能力超强所致——他们不但能造出足够的供应品,他们也能控制供应的数量和节奏!
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告别计划经济后,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这种经济转型期,社会的财富分配、权利分配依然很不平衡,突出地表现是:强资本,弱民生。与百姓的各种民生需求相比,各类生产和流通企业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他们通过资本优势,没有把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是在扩大资本的同时,逐步垄断了社会的商品和服务,人为地制造着供需矛盾,人为地制造供不应求的“泡沫”。虚假的供应短缺,暴露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降低到极点,服务功能日渐退化。在“排队大国”的表象背后,是资本垄断压制民生、限制民生。
排队,在许多时候是人类集体生活中秩序化、公平化的产物,即所谓的先来后到。但是,排队的代价是相当巨大的,站在队列里苦苦等候时,人类的生命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匆匆消逝了。特别是当排队过度集中在住房、就医、求学、银行等公共领域时,则表明人类的集体生活已经发生了混乱——强资本,弱民生,直接导致公民的生命时光被无辜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