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ABC输入法5.0版的拼音组合里,“包养”还不是一个固定词组,屏幕上跃入我们眼帘的只有“保养/褒扬/抱养”,但在google的世界里,“包养”已经以2800000个搜索结果蔚为壮观。报纸上关于《广州女大学生包养协议曝光 每月万元》的议论尚未平息,《广州一大学男生为筹学费网上发帖求富婆3万元包养》的评说又推波助澜?吹揭桓霾┛屠锒浴鞍钡纳缁嵫饰,其中提到“相互取暖”,说在这个安全感严重缺失的时代,“包养情结”广泛存在于大众心中是无疑的了。
一种行为上升到“情结”的高度,非我等凡辈可以凭空总结,或者肆意评说的,但对于“相互取暖”,我们倒是更愿意理解为“相互取性”或者“相互取爱”,包养之于男女,肉体关系肯定是发生了的,而且是不道德的交易关系,这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和仁人志士该批判的也早批判过,该谴责的也早谴责过了,这里不必多说。倒是想起日文里的“援助交际”,所谓“援助”,自然是金钱细软无疑,而“交际”也大多围绕着“取性”展开,暖与不暖,要看爱与不爱了。
如果我们推崇的暖可以分解为“性”和“爱”,那自然是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展开,而人的社会性的复杂以及生理性的复杂,还是自古至今在挑战着代代相传的信条,总要面对,总要拿出解决办法来吧?社会中的个体随心所欲地活着,而社会本身却有些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包养”和大学生这个群体日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闻里,特别是在“一半是海水(比如那个男大学生),一半是火焰(比如那个女大学生)”的现实生存中。
不要因为“包养”新闻的频发而妖魔化大学生吧,毕竟在道德上脆弱和空白的还是少数。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没有信仰,道德就不会坚强。在这个连足球都要从娃娃抓起,连体育都要用“举国体制”的国度,如何富裕着抵抗金钱的左右是一个多么大的课题。问题是我们似乎还没有研究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就突如其来地富裕了。(作者: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