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反扒的是非褒贬,我们已经听到了各种意见。一个总的印象是,反对民间反扒的声音处于下风。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些支持的声音更理直气壮,似乎是占领着某种“道德制高点”。如果一上来就让反对的声音自感道德低下,那么就没有办法平心静气地看待和讨论问题。日前,《现代快报》一篇“反扒者反扒伤人”的报道,将民间反扒的问题再次推到我们面前。而在此次讨论之前,我们应当先澄清一个前提:民间反扒,说到底,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
首先,“扒”是违法行为,不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反扒”,作为抗制违法的行为,也应是法律问题;其次,“反扒”是一种“执法”行为,但反扒者的执法资格从哪儿来?这是法律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再者,“反扒”需要作出判断,这个判断不单是事实判断,更是法律判断,一旦对是否发生(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了扒窃产生争议,就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最后,凡执法皆不免强力压服,但压服遇到反抗,可能导致对抗升级,发生死伤之后的是是非非就只能由法律来裁决。
因此,在肯定反扒的积极意义的同时,需要看到它潜在的法律风险。而如果我们讳言这种风险,就有可能漠视了反扒者的利益,那才真正是不道德的。
在反扒者对是否即将发生扒窃判断失误的情况下,首先出手可能意味着对无辜公民的侵害,因为扒窃不是针对人身,而是针对财产的犯罪,在没有暴力侵害的情况下,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问题。即使是针对可能的人身侵害,除了无从躲避的特殊情况,也不能实行所谓“事先防卫”。如果反扒者对是否已经发生了扒窃判断失误,并且出手抓捕,也要对可能产生的所有法律后果负责,比如他人的名誉权,等等。
即使判断正确,也存在两个法律上的风险。一是对抗过程中暴力升级。我们暂且不考虑反扒者被贼所伤的情况,因为我们推定他们已经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但是,如果造成扒窃者死伤,就有一个是否防卫过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法庭上都争得面红耳赤,法律工作者都众说纷纭,一个民间反扒者何以能在仓促之间作出无误的判断。
简单说来,目前的法律理论还无法妥善解决上述好心办“坏事”的问题。发生了死伤,如果不属于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又不是犯罪人抗拒抓捕的情况,我们没有德国刑法中所谓“社会相当性”理论,无法在法律规定的免罪事由之外,寻求对“反扒过限”的救济。所以,民间反扒是一件法律风险很大的“好事”。
作者:邓子滨(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