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什么是“毛瓷”?解放后毛泽东是否使用过特制的瓷具?三十余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
9月19日,毛泽东的嫡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毛新宇出现在钓鱼台国宾馆俱乐部,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主持的“领袖之美——再造毛瓷”首发会。这批高仿瓷取样于毛泽东晚年时所用瓷具。
民间关于“毛瓷”的传闻从未间断,关注的人常把它与中国古代专为皇帝制作的官窑瓷联系起来,把“毛瓷”称为“红官窑”。
在建国之初,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及国家机构在瓷器使用上以“建国瓷”为代表。由时任国家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的“建国瓷”,对新中国瓷业影响巨大。正是通过“建国瓷”的研制,使景德镇、醴陵、宜兴等瓷产区恢复了因战乱而衰败了几十年的制瓷工艺。
而为毛泽东专门定制瓷具则在此之后,“毛瓷”是对毛泽东专用瓷的一种俗称,但在陶瓷收藏界,它特指1974年醴陵瓷和景德镇的“7501”瓷,这两批专为毛泽东设计研制的瓷具也是20世纪中国制瓷工艺的代表。在这其中,1974年醴陵瓷又是毛泽东去世之前主要使用的瓷具。
在中国,醴陵瓷大有来头,上世纪初曾因民国首任总理熊希龄的扶植而红极一时,所创制的釉下五彩瓷不但得到慈禧的喜爱,还在1915年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一道获得金奖。
毛泽东认识醴陵瓷始于他年轻时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他四次到醴陵与当地农民攀谈,据他本人回忆,醴陵的乡亲很好客,每次去都会用漂亮的小碟子装很多小吃招待他。1956年,毛泽东回湖南考察时,指示湖南省委在醴陵成立了瓷器公司。
自那以后,醴陵和景德镇等瓷产区一道承担了国家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瓷器供应,毛泽东专用瓷也是从那时开始出现。被称为毛泽东“管家”的吴连登一直在主席身边工作,他回忆,主席有两难,睡觉难、吃饭难,文件没看完,他不吃饭。这一等菜就凉了。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专门订做了瓷器,盘子上碗上加个盖,保温,也卫生。
从最早的“胜利杯”到后期的带盖鱼盘,1958年到1974年间,中南海国家机关在醴陵定制毛泽东用瓷达1555件,包括食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而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1974年所产的瓷具。
1974年秋,毛泽东最后一次回到湖南,并将于长沙度过其81岁生日。那年仲夏,醴陵群力瓷厂接到上级一个秘密指令,要求研制一种精美的小碗,在主席生日那天使用。
到现在,吴连登也记得那只小碗的样子,很小,胎很薄,又轻,半透明的碗上里外都有月季花彩绘。主席第一次看到这个碗时,高兴地说了一句:“这好!”
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毛瓷”代表——红月季碗,重量只有124克,双面釉下五彩,无铅毒,不含镉,永不褪色。
晚年的毛泽东仍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是一手拿着厚重的书籍,一手拿着放大镜,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疲惫的时候连碗都拿不稳。
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知道后,便提议为主席烧制一种轻薄的小碗。是年秋,吴连登和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会同醴陵县委、县革委一起来到群力瓷厂,布置下这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求群力瓷厂必须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这项工作。
双面釉下五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最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肖根如,“为的是让毛主席吃饭时心情愉快”,他没想到,正是这个提议开创了双面釉下五彩瓷的样式。
为了完成这个特殊任务,群力瓷厂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从选料、配方到器形设计、颜料搭配……每一个细节开始攻关。担任彩绘总设计的是时任群力瓷厂副厂长、总工程师李人中,为这只小碗采用什么花色,他闭门苦思了一个星期,既突出政治,又要有全国代表性,这让他犯难。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帮助下,选定了月季花的图案。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这与当时“祖国山河一片红”正相呼应。而红月季碗的泥料也是存量极少的“洪江泥”,在当时便被作为国家用瓷专用土而封存。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这批主席专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同样形制的碗一套4件,除红月季碗,另三件的图案为芙蓉、菊花和梅花。红月季碗很快就摆到了身在长沙的毛泽东面前,工作人员回忆,主席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吴连登说,直到毛泽东去世之前,用的一直是这种碗。
任务完成后,与该项目有关的所有模具、配方、图纸等均作为绝密档案收存入库,而在制成品中,除了上交的40件精品以及奖励给制作者的极少几件外,其余全部销毁。不久之后,只存几吨的“洪江泥”也被使用一空……这批主席用瓷成了绝品。
直至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红月季碗再次于民间出现,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即便如此,也以8.8万元被人买走,而那时陶瓷收藏还不具有现在这般热度。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何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