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一提起《三字经》,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但它的作者是谁却一直都没有定论,不过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浙江省鄞州籍的南宋大学者王应麟。但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陈忠烈和顺德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健明认为南宋末年的佛山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作者。不仅如此,顺德方面已经决定将《三字经》作为本地的文化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宁波文化界人士的强烈反感和反对。(《现代金报》3月20日)
广东顺德与浙江宁波两地争抢“三字经故里”进行申遗,不是单纯的学术辩论而是功利之争,这恐怕是地球人都能“看懂”的事情。在这样充斥着地域情绪和功利色彩的争论面前,三字经的作者到底是谁以及其真正的文化价值,其实早已经不重要了。
近年来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得不提:凡是载入史册的历史“名人”,不管是确有其人还是纯属虚构,不管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都被各地学者们争来争去。譬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再譬如清朝慈禧太后的家乡,被考证出多个版本来。就连古典神话名著《西游记》里的虚构人物———天生石猴孙悟空,都被今人“研究”出好几个故里来。至于“李白们”的文学贡献、其著作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则没有几个人关心。
无视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热衷于文化符号归属的争抢,行为是浮躁的,心态是可悲的。如此,不仅让学术考证沦为地域功利机器,还在无形中造成文化遗产的内涵流失,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国内有几个相关城市曾经在“端午发源地”上争得面红耳赤,但之后不久,就传来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消息。端午被韩国人“申了遗”,国人有的失落,有的愤懑,却鲜有人冷静地反思———这种“文化失落”,其实与我们平素“重功利表象而忽视价值传承”的学术氛围以及社会氛围有莫大的关系。
“三字经”是文化的纪念碑而不是谁的功利通行证。我们要竭尽全力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不管它是否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没有国界的,如果我们再沉湎于文化符号之争、继续热衷于打造文化功利“名片”,诸多民族文化精髓就很可能被他国继承发展。韩国端午申遗成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更是一个启示。
作者:陈贞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