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越来越像个难讨好的小媳妇,长得再漂亮、品性再贤惠,还是没办法赢来交口称赞。正如这个简单明了的缩写,春晚已经失去了“联欢”的深层意义;其实春晚不是不能更好看、不是不能更精彩,关键是如今的春晚似乎被二十多年的风格定位、价值取向牢牢地绑住了手脚。
2007年春晚亮相在即,如果仍然缺少观众期待的创新和改变,我们还能找到爱它的理由吗?
曾经动人的真诚
最近在央视3套猛然看到1983年的首届春晚,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简陋怎么看都不嫌落伍,反倒具有今天的春晚远不能及的“先锋”意味——一帮当时走红的笑星、影星、歌星、体育明星随随便便围桌而坐,没有什么旋转舞台、梦幻灯光,更没有锦衣华服的奢靡和千篇一律的笑脸,只有几道粗糙的霓虹灯,几把土里土气的钢皮椅;每张圆桌上堆满零食,有一个特写令人惊讶:当年大约不满20岁的刘纯燕坐在台下,使劲啃着一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弄得满脸糖末子。
首届春晚的表演、串场、主持都简单极了,甚至到了“寒碜”的地步,比如姜昆张口就把刘晓庆给请出来了,牟玄甫不化妆就敢站在两张桌子之间唱天仙配,王景愚信手拈来的哑剧《吃鸡》距观众不过两米。有一个报幕环节换在今天更是无法想象:姜昆居然在不足五米的空间里来回跑三趟,帮着马季给刘晓庆传话,实在别出心裁、稚朴得可爱……显然,那台春晚在无意间竟然洋溢着浓浓的超越时间的亲切与真诚。
亲切、真诚对于今天的春晚来说已经越来越稀缺,或者说,春晚正在一点点地远离它;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春晚也想竭尽全力表现真诚和亲切,但往往越来越虚——在巨大的教化、娱乐的功利背负中,春晚的艺术步履已经很难回归1980年代那种轻盈和松快,于是这些年的春晚只能向保险(保守)的形式主义屈服;春晚可以捧出令人炫目的舞美和声光效果,可以请来一大批名星巨擘,但令人耳目一新、意境深刻和回味无穷的节目越来越少,春晚也乐于沉溺在远离观众内心的视听撞击之中。
2007年春晚据说在节目编排上有一定创新,尤其在歌曲环节尽量体现包容求新的心态,导演也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但目前已经获悉的其他几大类节目似乎还是让观众“不感冒”,还是有坠入窠臼的嫌疑。不知不觉,1983年的春晚早已远去,新的春晚还没有走来,今年除夕,形式至上的符号化春晚,恐怕仍然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一顿年夜饭。
改变真的那么难吗
但客观审视春晚,历经24年⒄怪蟊暇挂丫晌潘坠采、老少咸宜的春节民俗品牌彩橇η蠖喾教趾、推陈出新、形幕囊惶ú豢苫蛉钡墓壹锻砘。应该承认院托、温⑼旁、欢乐、祥和魈獾拇和恚苣言偃菹鹿诩饪痰姆泶毯椭卑椎慕衣叮笳咭丫梦桓挛爬嘟谀亢透唷安莞。因此颜夤笤踊忪赖弥诳诔圃奕肥挡蝗菀祝挥盟倒壑谝呀穹俏舯龋渖竺揽谖对缇驮诟髦钟槔中问降拇蚰ハ略嚼丛教籼蕖?lt;/p>
然而,春晚真的不能再把从前的亲切真诚找回来了吗?未必。很多观众认为,华美的技术形式与上乘的艺术内核并不矛盾,百花齐放和新意迭出也能在老骥伏枥和沉稳厚重之中充分彰显出来。在现代化的灯光舞美基础上,春晚可以通过“微调”更出色吧?锐意尝试,是如今春晚面临的急迫任务,也是它力所能及的某种妥协。
改变之一:能否真正让“新人”涌现?不是大联唱,也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让各地有实力、有特点的各行各业的“年度人物”走向前台。比如易中天、于丹、网络小胖等等都能上,即使有争议也不怕。否则,年年都是老面孔,确实审美疲劳了。
改变之二:能否实现南北统一?春晚一直北强南弱,尤其语言类节目几乎是北方独大。去年上了湖南、四川的小品就是积极尝试,但仍然给人隔靴搔痒之感。观众呼唤真正的南北调和,让春晚百花齐放、呈现更多的可能。比如,四川散打评书高手李伯清未尝不能上,火遍长沙的茶馆演出高手也可以亮亮像吗?
改变之三:能否重拾相声的讽刺精神?扔掉讽刺的春晚相声犹如鸡肋,关键在于春晚相声不能针砭时弊的前提未必成立,当年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姜昆的《虎口脱险》无不是讽刺相声的杰作。干嘛不把传统捡回来?
改变之四:能否真正实现观众互动?这不是被过度商业的“互动”,也不是打进多少电话、发了多少短信的“参与”,而是回归上世纪80年代那种随便把谁从椅子上拉起来都能入戏的轻松精彩,是发动现场观众感受演出,而不仅仅只指暗中命令他们使劲拍掌叫好。
改变之五:能否纳入更多的艺术门类?比如电影、诗歌、小说、戏剧等等,目前春晚节目分语言类、戏曲类、音乐类和舞蹈类,其实包容度远远不够,节目类型越走越窄。
改变之六:能否尝试更轻松的串场机制?现在的主持人、表演者、观众的三位一体实在太严肃刻板,既然是全国大联欢,干嘛不能更俏皮更松弛更诙谐,让主持人和表演者距离观众更近些?
改变之七:舞美服装能否别太奢华浪费?朴素大气、质朴凝练无损春晚皮毛,同时也无损其商业利益,把令人咋舌的钱扔在衣服和道具上而不是节目内容本身,这种奢靡的春晚遗风该改了。(记者:陈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