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我国采取免疫和扑杀相结合综合措施对防控禽流感的实际效果如何?
陈化兰: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后,开始对重点地区进行免疫,2005年下半年起实施全面免疫。同时,扑杀发病禽和同群禽,以消灭疫源。根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1-10月家禽免疫密度超过95%。现在看来,随着免疫密度提高,禽流感疫情明显下降。2004年全国发生家禽疫情50起,2005年发生31起,2006年1-10月发生10起。我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禽流感防控政策也得到FAO、OIE等国际组织认可。我们采取的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是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问:文章称,我国南方有5个人感染病例是由“福建病毒”引起的,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舒跃龙:2005年10月至今,中国内地共发现20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2005年7例,2006年13例,均为散发病例。病例涉及中国的12个省、区、市,分布以南方地区为主(其中南方18例,北方2例)。发病时间多处于冬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通过对全部病例中分离到的16株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南方病例中分离到的15株禽流感病毒属于同一组别,不存在其中5人是由所谓新的变异毒株引起的。而从北方病例(新疆病例)中分离到的1株禽流感病毒与青海候鸟、辽宁黑山家禽中分离到的病毒均为同一组病毒。从南方分离到的病毒与从北方分离到的病毒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与越南、泰国等国从人禽流感病例中分离的病毒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内地分离到的16株禽流感病毒中,所有基因片段均为禽源,并不具备有效人传人的生物学基础。为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5月分别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了2株和4株人禽流感病毒,并且在国际基因库中公布了部分人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
记者问:文章说“福建病毒”已在东南亚引起第三次流感大流行,你怎么看?
陈化兰:我注意到文章多处称,“福建病毒”已在东南亚引起第三波禽流感大范围流行,而文章本身的研究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论断。就像该文章作者曾在2年前就断言所谓“基因Z型病毒”可能导致世界范围的大流行。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断言和“预测”都是一些比较主观、随意的猜测。对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发展态势的预测,往往对社会和群众的心里会产生较大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对未来疫病发生发展态势的预测,都应持科学和谨慎的态度,应建立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真实可靠数据的基础上。虽然作者两年前的“基因Z型病毒”论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炒作,但学术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同。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项目官员曾说:“基因Z型病毒”论让人很迷惑,因为2004年禽流感暴发时,东南亚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分离到的病毒并非都是所谓的“基因Z型病毒”!同时我也注意到,该文章中一位参与研究的专家对媒体表示,无资料显示文章中所称病毒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或更强的毒性,也不表示这种病毒比其它类型更有机会引发禽流感大流行。
(来源:新华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