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迟来
让步也好,坚持也罢,接下来的问题很现实,那就是这项政策对外资的经营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按照发改委的初衷,《整车特征办法》就是要通过价格杠杆,逼迫外资使用国产件,谁先达到标谁就先有成本优势,有资格打价格战!拔颐遣换溲约鄹裾剑颐蔷褪且猛庾势放圃诩鄹裆嫌才鲇!狈⒏奈僭彼怠
但从前期的执行效果看,外资还没有走到全面转让技术这一步,就已经通过大放血式的降价赢得了市场。去年,利用市场上的销售增量,外资开始吸引一些独资的零部件企业来到中国配套设厂。大外资制造商找小外资配套商,除了少数国内企业能成为一级配套商外,多数只能做电线束等二三级配套件,总成技术的控制优势再一次从政策的指尖滑过。
当然政府并没有放弃,根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更大风暴,这就是产业政策司和工业司准备中的产能限制法案,它要求外资必须把新技术转让给合资企业中方,进行合作研发,以换取新增产能的批文。这将是放在外资头上的一个人工天花板。
然而,这个计划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某外企工作人员以车界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判断,中国汽车最缺的是三样东西:以发动机为代表的总成研发技术;整车整合研发技术;还有就是基础制造设备!墩堤卣靼旆ā分皇俏四玫降谝谎鞫。
反思政策会发现,时间控制是我们最大的失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品牌一半进来、一半还在外时,政策没有行动;本世纪初,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和计委放弃国产化要求,准备制定新法规时,这个难产的法规又让中国汽车产业整整等了三年。一直到2005年才出台了这部《整车特征办法》,而此时外资在市场上已经拿到90%的乘用车份额。而在法案出台后,把更具杀伤力的40%国产化标准延长到今年,却把“总成必须国产”这个潜台词直接暴露出来,给了外资一个“中国准备攫取外国技术”(来自美国汽车媒体的说法)的口实。也正是因为总成国产的诉求,直接导致了政府部门在WTO法律层面的被动。
7月5日,誓不言败的发改委和海关总署正式向欧盟和美国做出答复:总成国产不能改变,但60%进口件视为整车的标准可以延期执行。参与谈判的一位官员说:“外国人一听就明白了。”同时,谈判小组之外的工作人员重整旗鼓,发誓要把外资将中国转化为全球制造基地的企图扼杀,为制订新政策迫使外资转让核心总成技术提供时间。
现在,一切都要看企业的反应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