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决赛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馆举行,由程菲、何可欣、江钰源、李珊珊、杨伊琳、邓琳琳组成的中国体操女队创造历史,以总成绩188.900分摘取桂冠,夺得中国体操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女子团体金牌。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8月12日上午10时,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决赛在国家体育馆展开,中国男子体操队继悉尼奥运之后再次登顶,以286.125 分获得金牌,这也是本届奥运会体操赛场诞生的第一块金牌。图为李小鹏(左)喜极而泣。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8月13日,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决赛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国家体育馆举行,由程菲、何可欣、江钰源、李珊珊、杨伊琳、邓琳琳组成的中国体操女队创造历史,以总成绩188.900分摘取桂冠,夺得中国体操历史上第一枚奥运会女子团体金牌。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8月12日上午10时,北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决赛在国家体育馆展开,中国男子体操队继悉尼奥运之后再次登顶,以286.125 分获得金牌,这也是本届奥运会体操赛场诞生的第一块金牌。图为李小鹏(左)喜极而泣。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
也许北京奥运会将见证一个体操新时代的到来。中国队9金1银4铜的辉煌战绩,给其他所有队伍只留下5金。在体操界,除了前苏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唯我独尊,还没有其他队伍能在奥运会上有这种辉煌。
中国独舞 东欧崩盘
1992年之前,体操几乎一直呈现单极态势,苏联(或独联体)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近几个奥运周期,体操基本上是中、罗、俄、美几国混战,再加上日本男队在雅典出现了短暂的复苏。从悉尼俄、中、罗三分天下,到雅典天下大乱,再到北京中国独大,体操重回单极世界,但霸主换成了中国。具体分析来看,中国队的男选手更加出色。在男子全部8个项目中,他们仅有跳马一块金牌旁落,并且实现奥运会各项目的金牌大满贯。但中国女队首次拿下奥运会团体桂冠,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美国队凭借强大的女队阵容夺得2金6银2铜,非常值得关注。在体操这个偶然性很大的项目上,他们的6枚银牌随时可能转化成金牌。而且,如果不是遭受了卫冕冠军哈姆退赛、2005年世锦赛全能女王梅美尔受伤等一系列打击,美国队也许会有更好的表现。
继上届雅典奥运会之后,俄罗斯再次一金未得,霍尔金娜和涅莫夫退役后留下的巨大鸿沟至今无人填补,而这支传统势力的复兴之路还遥遥无期。上届凭借女队出色表现高居金牌榜首位的罗马尼亚,也在名将波诺退役之后陷入沉寂,只在女子单项自由体操夺得一金,女团虽得一铜,但远远落在了前两名中、美之后。此外,波兰凭借布拉尼克在男子跳马上夺得一金。但总体来说,东欧的集团优势已经彻底不再。
朝鲜队凭借女子跳马的优势夺得一金,但不具综合实力。此外,雅典男团冠军日本队在新周期被中国队远远抛在了身后,7分多的差距,让男团银牌显得成色不足,男子全能新秀内村航平的银牌也与冠军杨威差距较大。
“后十分时代”引争议
“难度不封顶”新规则自2006年开始实施后,给习惯了“完美十分”的体操界带来巨大冲击。作为一个打分项目,体操比赛本就颇多争议,而雅典奥运会的一系列判罚争议,令国际体联痛下决心改革打分体系,以拉开选手差距和保证公平。
新规则的最显著变化就是“难度无极限”,选手动作难度和得分理论上可以无限升高。新规则出台后,中国体操队敏锐地看到了“提高难度”的新方向,在适应和利用新规则上拔了头筹。这也是中国队得以独步天下的重要原因。
但新规则刚推出时就遭到巨大争议,包括中国专家在内的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则将导致选手过分追求难度,从而增加风险和伤病。在过去几年中,这种忧虑不幸得到证实。北京奥运会开赛前,西班牙跳马名将德费尔的私人教练就再次呼吁人们对新规则进行重新思考。
当时极力主张推行新规则的国际体联主席格兰迪也承认了问题确实存在。他在北京奥运会上说:“我看到许多选手的难度超过了7·0,令人忧虑,体操毕竟不是杂技!
北京之后新挑战
北京奥运会后,体操比赛规则又将有“地震式”的调整。格兰迪已经宣布,从明年起各国组队参赛人数从现在的6人减为5人。与此同时,新的打分标准也在酝酿中,目的在于抑制过高难度。这些变化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队提出了新的考验。
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目前奥运会体操比赛的男、女各98个名额要首先分配给前一年世锦赛中前12名的队伍(每队6人),这就一下子占去了72个名额,只给国家整体实力不够的个体高手留下了26个名额。参赛队人数将调整为5人后,就多腾出了12个名额,让更多国家的单项选手有机会站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客观上促进了竞争。但这一点对于中国队这样人才辈出的队伍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这等于中国男女队平白少了参赛名额。而且,少一个人意味着各队在各项的排兵布阵上选择余地更小,也就对重视全能型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际体联也正在反思“难度增长过快”的问题,并可能再次改变打分体系以抑制难度发展。果真如此,体操的风向标也许需要重新确定。(李丽、陈宇、宋盈)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