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国选手田佳、王洁在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四分之一比赛中2:0战胜奥地利选手,历史性地进入奥运四强。图为热情观众为中国队加油助威。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
8月17日,中国选手田佳、王洁在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四分之一比赛中2:0战胜奥地利选手,历史性地进入奥运四强。图为热情观众为中国队加油助威。 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九日电 题:观众屡遭非议凸现体育文化之缺失
中新社记者 魏群
昨日北京奥运会体操赛场,当中国“吊环王”陈一冰以近乎完美的表现稳稳落地后,现场观众一如既往地报以狂热的掌声和欢呼。而此时,陈后面还有一位外国选手准备登场,面对持续不绝的掌声,陈一冰不得不向全场做出安静的手势,并将食指放在唇边示意观众冷静。
奥运开赛以来,类似的现场观众表现已屡遭非议。而观众差强人意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其一是不懂观赛规则和惯例,不知何时该助威,何时该平静。比较典型的是网球赛场,李娜在女单半决赛第二盘关键球时,观众过于热烈的加油声显然影响了她的发挥,李娜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看台大吼。有些观众也许还不解:鼓励她,为何她不高兴?但此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好心办了坏事”。
其二是只关注本国选手的表现,而干扰了其他国家选手的发挥。例如射击赛场,当中国选手击发后,无论此时是否还有其他选手正在准备开枪,现场往往已响起掌声或惋惜之声。
其三是为他国选手喝倒彩。为本国选手助威,本无可非议,但当对手失误后,过于严重的倒彩之声也影响了一场比赛应有的气氛。
屡遭非议的观众表现,实际上凸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缺失。
现代奥林匹克各个运动项目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各自或普遍或独特的体育文化,这种文化以“公平竞争、尊重对手”为根本,并在此基础上以竞赛规则为准绳,对选手、裁判的行为进行严格地约束。观众并不是简单的旁观者,实际上也是比赛的重要参与者,而对观众的约束往往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约定俗成。何时该发声,何时该喝彩,如何对待自己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多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观众接受这种文化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北京奥运会的很多中国观众,往往并非由于对某一项目的兴趣或了解而去观赛,而是出于“奥运会在家门口举行,去看看热闹,感受一下气氛”的心态。不懂规矩,现场露怯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早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赛会组织者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不仅在媒体上大肆宣传“如何做文明观众”,发放有关观赛礼仪和规则的小册子,甚至直接组织“官方拉拉队”,力求在赛场上杜绝“京骂”等不文明行为。
但真到赛时,观众表现依然难尽人意。而这种表现并不奇怪,正如所谓“三代才出一个贵族”,对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接受,靠短期的“突击”显然难以见效。
夺取金牌自然是实力的展现,但仅靠金牌,是不足以赢得对手的尊重的。在金牌总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后,如何让体育成为民众生活中的必须,实现最大程度的普及,使观众在赛场上自然成为文明的观赛者,也许是管理层更该关注的一个话题。如此,人们才能不再看到那让人尴尬的一幕:网球赛场上,外国裁判用他仅会的一句汉语向观众席大叫:“安静!”
图片报道 | 更多>> |
|